从四大贡献谈农业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3-5-8 09:38阅读:13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从粮食、原料、劳动力和市场四个角度阐述了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印度经济学家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主要从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等四个角度对农业的贡献进行了概括,并成为业界较为广泛的共识。
产品贡献
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包括粮食、原料、市场、要素、外汇等方面的贡献,库兹涅茨于196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与农业的贡献》中把粮食贡献和原料贡献两个概念合并为产品贡献。中国的耕地面积只有世界9%,但供养的人数几乎占世界总人口的20%。中国不但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从“吃不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7连丰”的目标,连续6年实现了1.3万亿公斤的稳定增长,其中,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474.4千克,远远高于世界粮食安全水平(每人400千克);我国大量农产品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业的原料贡献始终贯穿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但是,不管在哪一步,农业都必须为迅速的工业化发展提供原材料。尽管部分工业部门不直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但它们都离不开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部门,如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农产品加工业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推动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更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要素贡献
这里的要素贡献主要是依据加塔克和英格森特理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四大贡献)的基础上,对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进行分析。
第一,劳动力贡献。人力资本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流动会促进工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区域差异。大量农民“进城”,其实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最直观反映。曾经由从乡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塑造形成的“乡—城”的格局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城—乡”的流动是由城市向乡村发展而来并逐步形成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现象。要素流的扩散效应体现在城市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形成上。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将扩散到周围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而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如果农村能够在产业结构上与城市建立起互补的关系,以吸引资本和技术从城市转移,则扩散效应将更加明显,农村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工农两大产业而言,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的供给和投入,工业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资本贡献。在二元经济时期,传统农业部门的大量过剩资本被转移,形成了现代工业的原始资本。在产业发展的阶段,一方面,由于政府限价,更多的资金进入工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固定资产,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获取更多的利润,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投资,加速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城乡要素流动的重心集中在乡村,乡村凭借自身的优势,从各个方面吸纳了城市的各种资源,城市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输血”回馈农村。通过优化乡村发展资源,使农村的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加速各要素之间的对接、整合和演化,进一步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在要素自由流动的双向模式下,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要素交互效应会得到强化,城市的能动性也会随之产生。尽管与过去的单一流向相比,农村仍然有要素的输出,但农村对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产品和价值,已经不是过去依赖于城镇的要素流动。
第三,土地贡献。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多,原有的土地已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市场特别是临近城市的郊区土地正成为工业化发展的新宠。由此,为满足城市不断扩展的需要,在农村地区需要大量的土地要素。土地市场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价格体现土地价值,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的一种方式。作为城乡区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市场也是联系城乡区域体系的纽带,对城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根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调整农业结构、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平衡指标,提出耕地保有量在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65亿亩和18.25亿亩的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可以提高经济、空间和社会的价值。发展土地市场,促进城乡空间发展,提高土地空间价值,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
市场贡献
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可以促进工业产品的消费,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市场份额较大,农民在工业产品上的支出不仅包括购买服装和日用品等,还包括消费农业发展所需的材料。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生活用品需求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对农业的物质投入越来越多,对工业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这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经济的发展而下降,但是,农业消费市场不单指农产品市场。如果将与农业存在紧密联系的轻工业行业的产值计算进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会变得更为显著。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给工业化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其对市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化肥、农机等,这些需求直接推动了有关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外汇贡献
农业的外汇贡献主要包含节约外汇支出和增加外汇收入。首先,节约外汇支出。在国内生产农产品满足国内消费,可以减少外汇流出。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以前对外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外汇节约方面。加入WTO之后,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纺织产品已成为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农业出口替代要好于工业。如果国内农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扩大生产,实施农业进口替代的成本就会相应降低;反之,扩大农业生产必然会分散产业资本,实施农业进口替代的成本会相应提高。当前,大部分国家还存在扩大农业生产的空间,在短期内实施农业进口替代政策是可行的。
其次,增加外汇收入。在工业化的早期,由于工业基础较差,需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同时由于原料的缺乏,需要大量的外汇。如果我国的粮食供给能满足国内的需要,农业出口可以促进行业多样化和经济发展。对希望通过出口增加经济收入的国家而言,增加农业出口比增加制成品出口具有更多的潜在益处。根据国际经验,在许多缺乏外汇的发展中国家,将农业产品出口到海外以获得外汇,可以实现对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输入。利用剩余农产品进行出口贸易,尤其是资本商品,对我国的资本积累是有利的,同时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农产品的出口还存在另一种潜在的益处:通过提供有关的技术来指导生产工艺,改善产品质量,并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国内的市场中。
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它指明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并对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它将贯穿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