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农业”获得资金支持
发布时间:2015-8-31 18:58阅读:526
在资本追逐的光伏业,昌盛日电其实名不见经传。这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但在四年后已经从最初的30人规模的初创团队已经发展到现在1200多人、0.8GW装机容量的规模。
昌盛日电总部位于青岛即墨市,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财政部的1.1亿元拨款,开始探索光伏与农业结合的产业模式。
在青岛科委分管过园区工作的李坚之表示,尽管农业产业化的前景向好,但其前期投入大,回报较长,因此很难获得融资,自有资金占比相当大,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往往很快面临无法维持的困境。
而光伏产业在经过此前十多年的高速扩张后,目前单纯只做发电业务已经很难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由于光伏电站一旦建成就需要占用土地长达二三十年,而政府税收在前五至八年大部分被补贴抵扣,各地政府对于单纯的光伏电站并不积极。光伏与其他产业结合成为出路,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农业+光伏”的模式也是其中之一。
在此前几年在全国布局下电站项目的基础上,昌盛日电最终选择了与地方政府合作园区的模式。昌盛在即墨当地的农业光伏产业园是其规模最大的项目。
这个名为大沽河流域光伏农业示范园区的项目总规划150MW,由昌盛日电与即墨市合资的项目公司运营,除了光伏发电,还有蔬菜、茶叶、菌类、园艺花木等一系列种植物。园区内的大棚同时承担光伏发电和农业种植的功能,由于共用了大棚支架等设施,成本可以节省40%,每亩约可节省10000元左右的成本,大棚寿命也有所延长。
昌盛日电获得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金太阳”等专项扶持的政府补贴,二是银行的长期贷款。“我们是以光伏电站20年的发电收益权向进出口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做抵押,能够拿到12到14年不等的基准利率的贷款。”李介绍。
最新的100亿基金还将进一步帮助昌盛日电的项目拓展。前述青岛城投发起的100亿农业光伏基金是青岛市600亿海上丝绸之路基金的一部分,其成立是为了专项投资昌盛日电在全国各地的光伏农业项目。李坚之表示,这笔基金可支持1200MW装机的项目,超过现在昌盛日电建成和在建项目的总和800MW。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https://static.cofool.com/licai/Home/image/counselor/read-yz.jpg)
![](https://static.cofool.com/licai/Home/image/counselor/read-y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