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数据监管国际领先、指数类期货创新正扬帆!全面深化期货市场数字化转型,数据期货及衍生品研究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22-11-25 14:05阅读:137
特别关注 数据交易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催生了一片片新蓝海。从“量的爆发”到“相对沉寂”再到“重新起航”,2014年以来,我国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当前,期货市场迫切需要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找准服务和融入“数字中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功能,努力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
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进入2.0阶段
从“量的爆发”到“相对沉寂”再到“重新起航”,2014年以来,我国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数据交易市场建设之路的不易。
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数据交易市场目前处于2.0阶段。
数据交易市场的1.0阶段则要追溯到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提到,“要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等一系列健全市场发展机制的思路与举措。随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贵州、武汉等地率先探索大数据交易机制,推动数据交易从概念到真正落地。据相关统计,2014—2016年,全国范围内有近20家数据交易平台相继成立。
有业内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虽然当时数据交易平台“高产”,但在数据交易环境不完善、交易内容粗放、平台定位不清、数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数据场内交易的逻辑并没有跑通。随后的2017—2020年,我国数据交易市场建设进入相对沉寂期。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就数字经济发展展开了较大篇幅的表述,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2020年国家明确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政策文件后,有关国内数据交易市场建设等话题重新引发讨论。以2021年3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为标志,国内数据交易市场开启2.0时代。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18家数据交易平台在全国17个城市揭牌成立。
与2015—2016年不同,2.0阶段数据交易市场的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全面升级。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达到45.5万亿元,而2016年仅22万亿元。
“近年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正加快重塑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同时,全国性数据交易相关规划的推出和地方数据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也有助于推进和保障数据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市场人士表示,虽然当前我国数据交易以场外个性化交易为主,也有诸多问题制约着数据交易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但总体来看,市场对数据的标准化交易有非常大的需求。
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伴随着国内规范的数据交易场所和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我国数据交易市场建设将将依托国内强大的互联网体系和世界第二大数据信息交易规模,在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完善中,向着“以全国交易场所为主,地方交易场所为辅”的多层交易市场体系和“场内场外相互协同”的良好局面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2019—2021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2021年达到463.0亿元。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测算,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在“十四五”期间将突破1749亿元,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展望未来,一位数据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首先,随着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数据交易中数据的可靠和隐私安全问题将得到解决,促进数据交易的专业化发展;其次,相关立法渐趋完善将对数据进行更有效确权,更有利于产权界定,增加数据潜在供应者;然后,随着数据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数据流通中各个结点将被打通,公开化交易平台会逐渐将大量的灰色数据交易纳入正轨;最后,我国存在大量的潜在数据交易者,在数据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信息主体将成为数据交易的供需双方,进而促进数据交易市场发展。
数据期货及衍生品研究意义重大
回看国内外多个领域现货市场,其在发展初期有过开展期货交易的经验。那么,在接下来的数据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数据期货及衍生品的研究和发展是否有其必要性?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上海期货研究院副院长马卫锋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原理上,期货交易必须有一个市场化的、具有较大规模的现货市场作为基础,而且要容易进行标准化。但现阶段,数据交易市场中的数据需求大多为个性化需求,数据服务也基本为定制化,目前标准化数据大规模需求的场景还想象不到。
“不过,从目前国内数据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除数据合法、合规之外,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也非常重要,因为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有助于数据本身的流通、交易。”马卫锋进一步表示,或许在有了规模庞大、交易活跃有序的数据交易现货市场之后,也会产生数据交易标准化的要求。届时,衍生品发展的道路也将有迹可循。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乾也认为,开展期货及衍生品交易需要有扎实的现货基础,而目前数据交易市场尚处起步阶段,数据确权、标准化、隐私保护等方面还不完善。而从长远来看,当数据交易现货市场破除壁垒走上相对成熟的发展道路之后,数据交易进一步规范和活跃,相关数据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自然需要提上日程。
虽然目前数据交易现货市场的发展基础还未打牢,但期货市场对数据交易现货市场发展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在韩乾看来,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应当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从而促进数据资源最优配置,而数据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管理风险的功能,有助于实现这样的目标。
另有业内资深专家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数据要素相对传统权益类和债券类资产而言是一种特殊商品。未来随着数据交易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相关法律配套的补齐,确权难和互信难的问题相信可以得到较好解决,但数据要素产品的定价问题很难解决。
“这就会导致即使在一个相对完善的数据交易市场中,数据要素价格的波动可能同样较大。届时,也会产生风险管理的需求。”该资深专家进一步表示,在此情况下,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有风险管理需求的客户提供低成本的风险管理工具;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对数据交易现货市场上的数据进行辅助监督,用市场化力量进一步提高数据交易市场的运行质量。
上述资深专家认为,鉴于期货及衍生品对数据现货交易市场的积极意义,相信其在数据现货交易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有相当可观的前景,同时也将反哺现货市场。
在当前数据交易市场的起步阶段,韩乾建议,可以考虑同步开展相关期货及衍生品方面的研究,做好产品储备。其一,做好现货市场调研,了解数据作为交易产品的特殊性以及各种可能参与的市场主体;其二,科学设计合约要素,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微结构的特点;其三,重点研究在产品推出初期的活跃度和流动性问题,力求风险可控的同时有多方主体参与,保证产品功能发挥。
“国内数据交易平台可以借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作为结算机构、增信方助推数据远期交易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挖掘更多的市场需求,为未来数据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做好准备。”马卫锋说。
市场观察|数据驱动 科技赋能 全面深化期货市场数字化转型
2021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数据让监管更加智慧”两大主题,吹响了新阶段证券期货业数字化转型的集结号角。
数字浪潮同风起,奋楫扬帆启新程。当前,期货市场迫切需要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找准服务和融入“数字中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功能,努力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
1.期货数据要素有待开发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方向,首次把数据要素纳入进来,强调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数据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数字化是数据信息化、技术自动化、业务智能化的有机结合。
在欧阳日辉看来,作为我国数据密集型、高度信息化的金融行业的一员,期货业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海量数据,真正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赋能百花齐放的期货应用场景,是期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最迫切的需求。
有分析人士认为,数据要素在我国期货市场中的应用,目前可大致分三个领域:市场监管、品种创新和业务创新,但三者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在市场监管方面,利用期货交易数据和客户信息,我国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得到了国际评估组织和监管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品种创新方面,指数作为一类编制数据,目前我国已上市多个股票指数期货、期权,商品指数期货、航运指数期货的上市准备工作正积极推进;在业务创新方面,我国期货经营机构的数据要素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后台,仍以传统的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业务协同为目的,进一步开发数据要素潜能、以数字化思维推动业务和产品创新的空间十分广阔。
2.期货数据监管国际领先
通过大数据应用,实现穿透式监管。
自2006年成立伊始,中国期货监控通过对客户信息、资金流转、期货交易等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预警,在杜绝保证金挪用、监测市场风险、监控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期货市场“电子眼”“CT机”的作用。
从富有中国特色的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制度探索,到富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运行监控制度探索,再到具备独特优势的衍生品场内外联动监测的创新实践,体现了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和制度自信。
如今,监管各方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已构建成跨市场、跨机构、跨场内外的期货和衍生品大数据平台,为我国平稳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国际“负油价”、2022年伦敦“妖孽”等输入性风险,提供了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有效防止了境外市场的风险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且始终未发生大的市场运行风险事件,有力印证了期货市场监管设计中的“中国智慧”,为“数据让监管更加智慧”书写了强力注脚。
3.指数类期货创新正扬帆
指数作为一类编制数据,已成为我国期货市场近年来品种创新的重要标的。
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和期权市场不断扩容,上市品种覆盖农产品、基本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金融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较为一致的期货和期权品种体系,部分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为我国编制和上市指数期货和指数期权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已上市多个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指数期权,商品指数期货、航运指数期货的上市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市场较为成熟的天气、波动率等指数期货的研究也在稳步开展。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认为,在加快指数类期货品种创新的同时,要最大化期货数据的要素价值,在政府宏观调控、制定产业经济政策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期货数据的先行指标和决策参考作用。
4.机构数字化转型求破局
近年来,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视频直播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数据要素和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下,“云”上银行、区块链保险、智能投顾等数字金融也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同属金融行业的期货业,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数字技术投入力度较弱,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
在欧阳日辉看来,期货经营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是前提,科技赋能是关键。
收集并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我国期货经营机构的数据要素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后台,仍以传统的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业务协同为目的。事实上,期货经营机构业务线上化的过程中,大量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沉淀在移动端和电脑端,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采集、整理、聚合、分析,深挖其使用价值。同时,进一步整合自身、子公司、母公司等市场内、外多方数据,为数字化转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期货经营机构数据采集、使用面临的直接困难是数据确权,包括合规和安全等多个方面。虽然《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实施,从不同角度确立了数据和数据权的法律地位,但最为核心的数据确权问题仍待立法明确。
科技赋能,将数据业务化、产品化,是期货经营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广州期货董事长肖成认为,大数据可以帮助期货经营机构实施精准获客和精准营销战略;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工从事部分重复性劳动,实现24小时不间断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和不可逆等特点,可以帮助期货经营机构解决信用风险问题;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风险管理公司为实体企业提供标准化产品的融资;云计算可以帮助期货经营机构快速解决企业的套保、套利、基差贸易等风险管理的实际问题。
在建设数字中国战略的指引下,金融科技浪潮席卷资本市场,期货业应胸怀“国之大者”,发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面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贡献期货力量。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