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玉米”之争引发电商助农话题:商业模式的讨论应以市场逻辑为基
发布时间:2022-9-30 13:39阅读:137
文/朱昌俊
近期,有网友发现东方甄选电商平台下架了玉米,搜索“玉米”只有玉米汁。对此,客服回应称,为了保证品质,厂家不能超量生产,产品的产量不是固定的,只要厂家有产能,会尽快上架商品链接。此前,东方甄选因售卖6元一根的助农玉米而受到质疑,引发了电商助农话题的热议。
一根玉米,让两大平台的头部主播“掐”起来,这是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几番“论战”下来,除了争论的焦点——“6元一根”的玉米下架,其余则还是一地鸡毛。随着舆论的持续关注,这场争论还引出直播助农的真相以及直播带货模式的优劣等讨论,显然已不再仅仅是“同行相轻”这么简单。但事实上,无论这场讨论走向何方,都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基点不该忽视,那就是市场逻辑。
事发起因,是某平台主播炮轰东方甄选董宇辉把成本7毛钱的玉米卖到了6块钱一根,质疑其是在打着助农的旗号牟取暴利。后者回应,“6元一根”玉米的收购价为2元,不构成“暴利”。但实际上,前者的质疑并不仅仅是说“6元一根”的玉米卖价太高,更是指向其“助农”的真实性。理论上说,电商平台带动农产品销售,省去了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既能提高销量,还可以将省掉的流通成本留给农民,的确形成了“助农”的闭环,主播在销售过程中也突出“助农”理念,这其实很正常。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是真正“助农”,这本身是很难去求证的,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主播带动销量,然后帮助农民实现“薄利多销”,算不算“助农”?头部主播在带货过程中,强化了农产品品牌价值,算不算“助农”?而这些,实际上并不容易给出客观的评价。所以,指责一方瞄准这个靶子,确实很容易占据道德制高点。这或是被指责的一方,仅仅是拿“收购价为2元”来回应,而并不能服众的原因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这样的争论注定了是“无解”的。
不过,这其实也提醒平台和主播,在带货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营销话语的尺度。如果习惯性地把打“助农”牌放在第一位,就很可能喧宾夺主,容易引发受众的反感。说到底,直播带货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主播怯于谈商业、谈赚钱,而是随时把公益、助农的情怀牌挂在嘴边,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换个角度看,指望主播和平台亏本来助农,这也是不切实际的。甚至可以说,只有电商带货的商业逻辑真正走通了,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者以及消费者,才能共同受益。 对于这一点,观众和消费者也应该有清醒的认知。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动辄将“主播卖得太贵”,与“农民真的赚到钱了吗”捆绑到一起,这种指责也同样有道德绑架之嫌。要知道,如今任何一个带货平台都远未形成垄断之势,如果某个带货平台的商品价格真的偏贵,大可让消费者用脚投票。这里面自然会有市场的“无形之手”进行调节。如果给商家设定过高的道德阈值,让主播们背负太多的道德压力,这本身恰恰无助于真的“助农”。
另外,这次争论中,玉米的收购价成了一个焦点,这背后反应出的某种思维也值得警惕。众所周知,在商品的进价到售价之间,伴随着一系列的环节和成本,商家的利润绝不是简单拿售价减掉进价就能得出一个标准答案。比如,有的商家成本控制能力强,有的平台流量大,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商家的利润率。无论如何,当商家需要向社会公开进价,来证明自己赚得“并不多”,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反市场逻辑的事。商家赚得多,与农民受益,也并非对立的关系。
作为新兴的销售方式,直播带货兴起的过程中,从不缺乏话题和争论。但是,对这种商业模式的讨论,应该基于市场逻辑和市场规律,而不是道德先行。否则,不仅会伤害行业的发展,也无助于其社会价值的释放。同时,还可能会灼伤社会对于市场规律的认同。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