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务求审慎前瞻
发布时间:2015-8-11 22:02阅读:540
经济政策事关宏观经济平稳良性运行与民生福祉之改善,是企业、居民经济行为的导向,所以政策务求审慎前瞻。6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有过太多的经济政策失误而致使国民经济受损的先例。“大跃进”、人民公社险将中国经济拖入崩溃的边缘;地方政府建了拆、拆了建更是屡见不鲜;部门政令朝令夕改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是由于对形势判断失准,政策不够审慎前瞻所致,而为盲目决策买单的却是广大民众。
制定经济政策离不开经济数据的支撑。经济数据是经济运行的现实反映,制定政策势必要参考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汇率、价格指数、国际收支等数据。为使经济政策切实有效,务求经济数据准确无误。我们不要因为今年的数据不如往年光鲜亮丽而人为修改,那样只会引导政策误入歧途;也不要因为形势严峻而人为掩饰,那样只会错失调控的良机。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民意。缺乏民意、闭门造车制定出的经济政策,无论形式上多么完美,都难以贯彻执行。所以,在制定经济政策前一定要充分征求民意,满足大多数民众的合理诉求,而不要从政策制定者自身角度出发一厢情愿地考虑问题,否则,政策面临难以执行而被迫强推的困境,轻则怨声载道,重则激化社会矛盾。
经济政策要有前瞻性。制定经济政策需要科学研判经济运行趋势,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经济政策仓促应对经济形势。不要因形势大好而忽略风险的存在,也不要等到局面严重恶化才去挽救。经济政策被经济形势牵着走,政策效果往往不显著,经济政策先行于经济形势,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由于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政策出手务求一招制胜,这样才能稳定社会预期,给市场带来信心。
经济政策要兼顾多方利益。经济政策往往调节的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利益,既包括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也包括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有时还是政策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掌握好多方利益的均衡点,避免强势部门的利益不受约束,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侵害,更不要因为自己是政策制定者过度保障自身利益而使政策超出被执行者的承受范围。
经济政策一旦出台务求严格执行。只有政策得到全面执行,才能确保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调控的效果才会逐渐显现。反之,如果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部门之间的掣肘,或是下级部门的消极对待,那么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久而久之,政府的公信力将会受损。所以,对待已经出台的经济政策,就不能再以地区差异为借口消极执行或抵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已经走过33年,从建立到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项经济政策都精确无误,但是我们在决策前一定要周密考虑、反复论证,确保政策建立在科学合理便于执行的基础之上。
市场经济体制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它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指令配置资源。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不宜过度采取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运行,而应更多地倚重经济手段。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调节手段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营造环境。
进入新常态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多变,经济增长乏力,转型步履维艰;实体经济不振,产能过剩矛盾依旧突出;资本市场跌宕起伏,金融风险正在积累……所有的一切都在增加经济决策的难度并考验我们驾驭经济运行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政策必须跟上经济形势的变化,甚至预见经济发展趋势。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出台必须要全面审视所处的发展环境,认真研判政策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务使局面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一旦决策稍有不慎即会引发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甚至波及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