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对深化国企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7-28 17:04阅读:618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一场股灾与“救市”大战可谓惊心动魄。2015年7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消息,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股票市场稳定。翌日,中国股票市场连续三个交易日实现大幅上涨,攻上了4000点大关。
这次维护股市秩序的金融之战,彰显了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力量,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思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不能盲目崇拜“市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上普遍认定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实现“市场化”。貌似“市场”就是不证自明的正确而有效率的。
究竟什么是市场?简而言之,市场就是交易。市场交易的自发性难免不出现欺行霸市、伪劣产品等不道德行为,难免不产生经济波动和资源的浪费,难免不导致供求失衡、价格混乱和产能过剩等现象。正是因为市场这些固有的顽疾,我国自古便实行对市场的管治。古之周朝日分三市,市场既是商品交易的处所,也是政府处决罪犯的刑场。
此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多有微词,认为国资委必须放弃对国企的监管而只管资本,国有企业要全盘混改放弃控股权。这次股灾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课。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央对金融市场的有力掌控,没有中央企业果断承诺不减持且回购股票行动,股灾的危害将是不可想象的。
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制度的定海神针,改革绝对不能把他们私有化,更不能把他们改成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定“中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向”,即主体有道德、市场讲法治、政府有作为。
国有资产监管的作用不能削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管资本为主要”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这只是手段或方法的变化,目的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丝毫没有削弱国资委的作用和放弃国有企业的意思。
总结抗击股灾经验,建立国有资产“全口径”监管的大国资委,将更加有利于巩固我国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制度的基础。所谓全口径大国资委,就是指国有生产性实业、资本性金融业、软实力的文化产业等实现国资委统一监管。设立国资全口径监管机构,可以避免多头监管难以相协调、资源分散力量对冲局面,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持的合力。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资监管体制,与其对国有企业证券化市值管理,莫若组建若干个资本公司,这些专业的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或基金可以发挥稳定股市秩序和确保支持国有企业的生产发展之作用。
国有企业必须实现效益最大化
发生股灾的诱因,归结起来,无不是市场崇拜导致对利润的追逐,为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惜牺牲其他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中央企业也成为市场崇拜者而追求利润最大化,则不可以想象这次股灾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中央企业承诺不减持且回购,赢回了股民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赢回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其价值不是中央企业自家获得利润多少能够衡量的。
可见,国有企业绝对不能是单纯地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而应当追求效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中国的国有企业并非“唯利是图”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经济动物,其远大理想在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造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