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地方医保基金收不抵支 官方:原因有二
发布时间:2020-11-23 13:59阅读:291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0日电 20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确实存在部分地区医保基金运行出现阶段性赤字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阶段性加大脱贫攻坚待遇保障的投入而产生的基金支出,另一方面是因为本地长期的基金运行收支问题客观存在。要客观、全面看待。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关注到医保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也发现有的地方出现贫困人口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的现象,个别地方医保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请问医保部门对此有何回应?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来源:中国网
陈金甫表示,从大的方面说,这确实是医保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比如小病大治,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县的医保基金运行出现阶段性的赤字,确有这么个情况。从整个国家战略来看,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加大对贫困人口医疗服务的投入,加大保障力度,加大基金的投入,这是必需的一个成本,这也体现了国家整体解决绝对贫困的决心。这一部分的投入,中央财政今年投入医疗救助就有275个亿。
陈金甫介绍,2018年以来在贫困人群中,国家助力1000多万户贫困人口脱贫,整个医保支出达到3300多亿。各地在解决绝对贫困中利用各方面的财力,节衣缩食,加大投入,应该说还有一些大的投入,这个投入不能简单用一个阶段性的赤字来评价。
另一方面,陈金甫称,也的确出现了贫困人口“小病大治”、住院率明显偏高、转诊率偏高等问题。因为贫困地区发病率高,重大疾病多发,本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总体上这一阶段医疗利用率高是客观现象,不能因为极少数的案例,就说穷人多占用医疗资源。此外,贫困地区医保基金的赤字原因也要从两方面看,一是阶段性加大脱贫攻坚待遇保障的投入产生的基金支出,另一方面,本地长期的基金运行收支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部分地区的基金赤字有脱贫攻坚待遇保障提高、增加基金支出的因素,也有长期的基金运行平衡的因素。所以,要客观、全面地看。
此外,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负责人樊卫东介绍,脱贫攻坚期,有的地方在三重保障制度之外增设了一些补充保障措施。总体上来看有积极的一面,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措施的建立都是地方财政给予支撑的,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持续性还堪忧。所以医疗保障部门从2018年印发医保扶贫三年行动方案起,就对治理一些地方脱离发展阶段、脱离地方实际做的这种地方性补充保障措施提出治理要求。目前来看,治理措施持续在做,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基本上遏制了随意新增保障政策措施的趋势,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三重保障制度之外的保障措施并入到国家三重保障制度框架里来。
樊卫东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战略的衔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
一是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健全稳健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加大基金的运行管理和风险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完善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均衡各方筹资责任分担,积极争取财政加大对医疗救助的投入,拓宽救助资金的筹资渠道,巩固提高统筹层次,做大做强基金池子,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是健全完善医疗保障的相关制度机制。要坚持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标准,我们正在加快研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着力规范地方的决策权限,规范三重保障制度的边界,促进制度衔接,发挥保障合力。各级地方政府要依法依规来行政,促进制度机制的健全。
三是引导地方妥善治理过度保障。要坚决制止看病“不花钱、领补贴”,分类整治明显超标和混淆制度保障功能的一些保障措施,分阶段指导地方做好政策的过渡和衔接。
四是加强部门协同,规范引导贫困人口合理就医。要协同卫生健康部门规范分级诊疗,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合理地提供医疗服务,做好医保扶贫政策的宣传,引导贫困人口合理合规科学就医。(中新经纬APP)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