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不好期权?你可以换这个思路试试看!
发布时间:2020-9-20 17:17阅读:320
在形成观点的时候,也就是判断多空的时候, 我们用的还是基本面、技术面、资金面、政策面、消息面等传统框架。这时候期权并没有参与进来。期权只是在第二阶段以后作为执行和优化的手段加入进来的。期权并没有参与观点的形成,只参与了观点的表达。
很多卖方也是这么跟买方介绍的,“期权可以表达很灵活的观点”。而买方的困扰在于,有什么灵活的观点需要表达呢?这点多数卖方也给不了建议。
由于长期以来的产品匮乏,买方卖方都变成了那只习得性无助的青蛙,一直被关在容器里每次尝试跳出来都会撞到天花板,然后就失去了跳跃能力,即使在天花板被去掉后也跳不出来了。
另一个比喻就是,如果你手里唯一的工具是线性产品(股票、期货),那么所有的问题在你看来都是二元的多空问题。
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苹果在今年年底之前不会跌破8000”其实是一个非多空的观点,所以在传统二元框架内我们只能削足适履地说这是温和看多的观点。那是没办法,因为我们拿线性产品配不上去。
如果现在以12000买入然后价格在年底跌到9000的话那么观点是对的而交易结果是错的,产品和观点产生了错配。当然我们也可以等待时机逢低买入,那说明我们承认当前没有产品能匹配这个观点,假如价格一直不动或一路上涨或下探到9000然后维持不动呈L型的话,我们都是说对了观点但没有收益,也是一种产品和观点的错配,或者说产品缺位造成观点的效率流失。
所以当很多研究员在即使产生了类似想法的时候,也因为受制于这种效率流失而不会花大力气去展开对这个非多空观点的精准调研。
很多时候,当一个研究员在判断“铜价会上涨”时,他是有系统的科学的机构型调研能力作后盾的,是有alpha的。这也是主动型资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可是当他接下来判断“铜价会达到7200”的时候,他的alpha已经所剩无几了。当他判断“铜价会在年底之前达到7200”的时候,他的置信度和散户其实毫无二致。
同时,这种从“铜价会上涨”->“铜价会到7200”->“铜价会在年底前到7200”的思考流程大多会将后一个精准局部的观点当作前一个观点的子观点,而不是两个不同的观点。这个问题在下文另行探讨。
先看一下什么是对非多空观点的精准调研。
假如我只想对”原油不会在320以下维持超过三个月“这个观点作调研,我完全不需要过多关心它在当前530价位附近的供需平衡状况。我当然不是一点都不看,但是关注重心不在这儿,只是关注面有点重叠而已。而我对320以及等价40美金时候的方方面面会异常敏感。
我会关心:
如果到了等价40美金的时候宏观面大致是什么样的?各经济指标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到了等价40美金的时候”三桶油“的盈利状况如何?他们的成本曲线是怎样的?资金状况如何?银行授信会不会有影响?
地炼是什么状况,下游化工是什么状况?终端又是什么状况?
市场和交易参与方估计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航空公司会参与保值吗?会有止损性抛售吗?
远期curve会是什么样的?会有cash and carry的机会吗?油罐够用吗?
发改委的成品油40美金隐性保底政策有没有松动的空间?
替代品天然气、页岩气在原油低位的时候能撑多久?
……
我所有的调研问题都是围绕着320这个局部展开的,而且我会交叉验证,同样的问题分别去问”三桶油“、地炼、化工、贸易商、仓储、银行、交易所、工程专家、甚至发改委。
这样我在320这个局部产生了超越市场的带alpha的认知。而对于当前530左右的未来走势我的认知是不带alpha的。一个精准的想法辅以机构实力的调研产生的一个精准的观点,才是期权或衍生品运用的核心。
这方面,混水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另类佐证。
首先拥有精准的(向下)调研能力,辅以配套的想法,产生精准的观点,从而诞生了做空基金。
他的调研能力不是对称的,他对一家运营良好的企业股价上方空间的研判并不能超越市场,是不带alpha的。
可是他对问题企业粉饰报表、数据造假、关联交易等方面的调研取证核实能力是远超过市场甚至机构同行可以产生alpha的。
不然一个常规的基金为什么闲着没事儿只做空呢?这种由精准调研能力带动想法和前面由精准想法带动调研能力是殊途同归的。如果找一批刑侦、狗仔和间谍来做研究员的话,他们很容易发展成做空基金的。如果找一批极端事件应付专家的话,他们也很容易演化成Nassim Taleb那样专买虚值期权的黑天鹅基金。
一切都是因为:精准的观点。
稍微拓展一下,回到前面“铜价会突破7200“和“铜价会突破7600”是同样”铜价会上涨“系列下两个子观点还是截然不同两个观点的问题。
这当然不是学术上或哲学上的定义或划分,更多是心理和操作层面的。在交易期货或线性产品的时候,大可以把这两个观点归为“看涨”观点下的两个局部。依据是:
❏ 我们做的交易是一样的,都是在当前以6200的价位买入。
❏ 价格最终落在7200的话,我们的收益没有量的区别,性质上面差别也不大。但是在期权上,我们的交易是不一样的。而且,假如价格最终落在7400的话,“买入7200看涨”和“买入7600看涨”这两种不同的交易面临的是盈利和亏损的区别,是对与错的区分。
这时候就很难再说“铜价会突破7200“和“铜价会突破7600”是同一性质的观点了。我们之所以长期以来会有这种混淆是因为一直把它们放在线性产品的框架下去思考。对于非线性产品,每一个局部都是一个观点。
甚至“铜价会在3个月内突破7200”跟“铜价会在5个月内突破7200”都是两个观点,因为一旦辅以匹配的产品,铜价假如在第4个月突破的话,我们同样面临了对与错的后果之分,而不是对多了和对少了的区别。
更大的影响是交易心理上的。
传统框架下因为我们的交易是买入6200,是以6200为起点的,我们会不可避免地把思考重心聚焦于6200,关注从6200开始上下的情况。
也就是说,如果像当前大多数运用场景那样,用"买入7200看涨"来表达在当前6200看多的观点的话,其实对于7200区域的关注和研究是严重不足的。
拥有这样的观点是很少会投入系统性的调研资源去研究7200时候的资产表现的。这才会产生价格落在了7000后期权没被执行时的懊恼不已。因为这时候我们内心认为自己观点是对的,结果交易没做好。
其实是因为我们实际表达的“价格会突破7200“的观点是错的(当初并没有在这个精准观点上找着alpha),所以我们会亏损。而我们想表达的”价格会高于6200的观点“压根就应该用期货,而不是期权,因为这是个二元线性的观点。
说到这里,才进入精彩之处。前面举的所谓精准观点的例子感觉很单薄,无非也就是价格在xx时点能不能突破xx价位的问题,貌似也没什么稀罕的。
下面我们来开一下脑洞,看看还有什么样的精准观点可以思考。注:所有的观点只是举例,不代表本人真实观点。
PTA在未来的三个月之内上下波动幅度都不会超过15%。
白糖如果在明年一月份不突破5500的话,那么在明年5月份之前也不会突破5500(翻译一下:白糖不会在明年1-5月份间突破)。
螺纹要么不跌破3500,一旦向下跌破3500的话就回不来了。(传统情况下等待突破3500向下追空策略是对"螺纹要么不跌破3500"局部的效率损失,精准匹配的产品应该是在"不跌破"和"跌破了没回来"两种情景下都有收益,只在"跌破又回来"的情景下产生损失)
假如棉花的库存在最近3个月每个月下降10%的话,那么在未来的3个月它的波动率会上升5个点。
明年二季度以后黑色系三个品种的关联度会加强。
大豆在3900-4100区间会比在3600-3800区间震荡得更厉害。
白银在明年上半年前会有黑天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