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定失败,你还会努力吗?
发布时间:2020-9-3 15:56阅读:373
“小林丸号”测试的目的不是打败敌人,而是考验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在面临死局时依然能够拥有勇气,沉稳应对,带领船员坦然面对最后的时刻。
最近,我在撰写心理学论文,研读了大量文献之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献都描述的是显著性结果,或者至少是边缘显著,而阴性结果几乎没有。恰逢国内心理测量届大牛讲座,他解答了这一疑问:阴性结果被学术界定义为代表了几乎没有意义的、失败的研究。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和投资圈多么相似,每一次交易结果公布,胜利者站在舞台追光灯中心,却很少有人去关心那些失败者。五花八门的投资课程,无一不是教人如何追逐成功,却没有课程专一教我们应对失败,甚至失败这两个字就是晦气的代表,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学术如此,投资如此,人生也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纵然我们小心规避,某些失败几乎是一种必然,没有任何人敢担保研究一定会有结果、投资一定会盈利,也没有任何人会一直且永远顺遂,过去如此,未来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人生的必演桥段。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失败无可避免,一切经历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
“小林丸号”测试
“小林丸号”测试是电影《星际迷航》中的著名桥段,每一个有可能成为指挥官的学员都需要参加该模拟指挥测试。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系统设置了所有可能性,任何操作的结果都是失败。学员Kirk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设置,也不相信天下有解不开的死局,所以他偷偷修改了程序,并通过作弊成为唯一通过测试的人,但是最后他终于懂得测试的意义:“小林丸号”测试的目的不是打败敌人,而是考验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在面临死局时依然能够拥有勇气,沉稳应对,带领船员坦然面对最后的时刻。测试也是一种学习,让指挥官拥有面对无解困境的经验,使得他可以在真正面对困境的时候,降低未知的失控感,从容沉稳,将损失降到最低。
失败是失去控制的结果,与人类最本源的恐惧密切相连。Shapiro和Astin(1998)认为,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然而,现实中随心所欲的控制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的安全感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和永久被满足。
对投资的启示
资本市场的风险分为两类: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在我曾经的交易生涯中,有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我计算了所有可能,做好了万全准备,但结局依然是惨败离场。在我收到交易结果的时候,心情极为复杂,盈利就像从自己口袋中被夺取,而在失败中却并不能找到自己的任何过错,以往任何的交易策略和风险规避分散手段已经失效,事后我无数次回算,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风险指数也急速上升,以往难得一见的“黑天鹅”“灰犀牛”几乎年年可见。资本市场的风险来自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经济学、数学可以在概率确定的情况下做出解释和预测,而在整体趋势面前,任何人力都无法螳臂当车,即便准确预知,从整体上看也不会有赢家。
“大空头”的主角在大笔做空、趋势将至之时,并不是狂喜,而是深深的痛苦,即便这是一笔盈利,也会有其他无可估量的损失。对我们自己而言,由于人类的进化原则是“适应”而非“理性”,所以用直觉来应对“非确定”风险。然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以往的适应规则可能失效,从而做出错误决策,这种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很多心理学实验中所揭示的,即便实验被试本身就是心理学专家,即便他们已经了解了实验目的,却依然无法抵抗人性深处的动力,实验结果和普通人不了解实验目的的情况几乎完全一致。
那么如果结局早已注定,经历就没有意义了吗?并不是这样,成功和失败并不是机械的两分法,还有程度的不同,失败的原因也从来不只有一种,而是多因素交织造就的。有多少次,我的损失起源只是小小的偏离,却因为慌乱开始放大,经过拖延变得不可收拾,精神压垮、丧失勇气,最后为了规避失败,杜绝了一切开始。人生的意义在于经历,如果画地为牢、心为形役,一切都是安全的、不情愿的重复,又怎会知道生命的瑰丽可贵。如果我们坦然接受,纵然无法规避这一因素的必然,至少解决了一部分的“失去控制感”。
作为人类,大数定律对个体而言可能不具有意义,统计学上的概率在每个人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然而,有些经历正是现实版的“小林丸号”,但是你仍然可以像Kirk那样将难题重新定位,像Checov一样不管难题勇往直前,像Sulu那样巧妙规避风险,或者像Scott那样战斗到死。正是这些经历给了我们勇气和坦然,这种成长将带给我们强大,只有强大的心灵,才会无所畏惧,因为它知道所有哀愁都会淡远,所有的失败都将被铭记、被珍藏,成为强韧骨骼和蓬勃血液,让我们有勇气应对人生这场最盛大、最华丽的冒险,生命脆弱,灵魂不死。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