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护士:不因害怕而放弃 坚守岗位迎来希望
发布时间:2020-5-26 10:53阅读:275
中新网5月25日电 据美国《世界 日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暴发至今,有一些人始终坚守在一线,为更多人的健康负重前行。
袁珍是美国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旗下Suburban医院的一名麻醉苏醒室护士。4月初,她被调往医院新冠病区,专门照顾新冠肺炎病人,以往正常的生活节奏和社交状态就此打破。
由于疫情防控和她工作的特殊性,她和记者的交流也是通过微信或电话。
袁珍说,护士原本一天的工作时长是12小时,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经常需要加班;而马里兰州前期因检测不足,无法满足一线的检测需求,每天都不知自己是否感染的袁珍,只得搬到地下室居住,尤其是家中尚有免疫力低下的年迈母亲,袁珍担心连累家人,就连吃饭也是戴着口罩到楼上拿下来再吃。
调往新冠肺炎ICU病房的第一天,袁珍的心理压力很大,在地下室彻夜难眠。
不因害怕而放弃
疫情期间,许多护士担忧防护资源严重短缺,而官方防护指导标准又太低,导致他们个人及家庭面临较高感染风险。
根据CDC在2020年2月至4月的初步调查,包括护士在内的近万医护人员染上新冠;“美国护士协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截至5月初的统计也显示,全美至少有79名护士因新冠病毒而丧生。
在美国,护士岗位原本就是人力不足。袁珍说,她工作的医院也有个别人因害怕而离职。但她当时没想特别多,一方面对于自己工作了十多年的医院有感情、有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对不忘初心的坚守。
“外科病区都改成新冠病区,这么多同事都在照顾新冠病人,为什么我不能?”袁珍话中带着些许倔强和不服输,还有骨子里透出的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当初我选择成为护士,也是因为喜欢这个职业;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提供关怀和帮助。”袁珍说,假如因为害怕而放弃,自己也会觉得很怂。
作为前线护士,她也感受到院方想方设法在保护一线的努力,医院原本的负压病房有限,为了这次新冠疫情也临时改造,负压单人病房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医护人员。
病人出院最欣慰
不过物资短缺还是普遍难题,一副口罩一用就是一个星期,除非口罩污染,否则就一直使用。袁珍说,隔离衣尤其消耗快,单是呼吸道治疗就需每6至8小时给药,期间还要调整病人氧气供给、回应病人按铃等,每进出一次病房,就要用掉一件隔离衣。
“以前做一件事就十分钟,现在穿隔离衣、消好毒等等要花20、30分钟。”袁珍说。
尽管每天顶着高压在新冠病区忙碌和穿梭,但也总有些许安慰。“每次有新冠肺炎病人治愈出院,医院的广播系统就会播放一阵欢呼声,大家就知道又有病人出院了,都很受鼓舞。”袁珍说,ICU病房都是重症,但普通病房几乎每天都有人出院。
小区关怀最感动
另一份安慰与感动则来自小区,她说,医院在疫情期间受到来自不同团体和个人的极大支持,每天都有医护爱心餐。
整个4月,她除了在一线工作,就是在帮忙小区协调物资捐赠。袁珍说,华人小区在这次疫情中贡献非常大。
她还提醒捐赠物资的热心华人,市面上有大量劣质口罩,往医院捐赠时,也要注意口罩的质量和类型:例如KN95是工业口罩,有的过滤率可能只有20%,就不合适医院一线使用;还有人不小心买到假口罩捐到医院,一线也无法使用。袁珍说,这种情况或许可以考虑直接把买口罩的钱捐给医院,因为疫情,医院也面临极大财务压力。
生离死别最心酸
袁珍谈及她照顾的一名84岁病患,史密斯先生(化名),从养老院转来,之前就因基础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住院的半个月期间,他从普通病房转入重症监护室,病情不断恶化,家属不忍其饱受病痛折磨,依靠医疗器械延长生命,最终决定改以舒缓治疗(comfort care)。
疫情期间医院禁止访客陪同,但家属可通过视频通讯与病患见面。史密斯的家人便约了视频会面,准备和他做最后的道别。
视频前,袁珍给史密斯洗好脸、梳好头,换上雪白的床单和枕套,再把iPad架到床前。
视频中,史密斯的八位家人诉说着对他的思念和过往生活的点滴:总是带着全家去度假的顾家好男人,被错给了高价冰淇淋还要折返去补钱的实在人??
一小时的视频会面很快过去,虚弱的史密斯只能断断续续睁开眼睛,期间突然咕哝了一声,让家人很高兴,说他是在说“我爱你们。”这样的临终关怀,令袁珍哽咽。
她照顾的另一位90岁病患安东尼(化名),人生的最后阶段就过得很辛苦。安东尼也长期住在养老院,生活需要他人照护。病情加重后,家属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只要他活着。
但安东尼因太虚弱无法进食,需要插胃管,又因身体条件不好,连续插了几天才成功,之后呼吸不行又得做气管插管术……看到病人靠着冰冷机器维持生命,袁珍痛心又抱歉。
正因为这些生离死别,袁珍希望更多人意识到提前思考临终抉择的必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把握和安排。
守得云开 迎来希望
过去一个多月来,袁珍独居地下室、坚持工作的生活,终在马州疫情数字缓和之下,云开见日。
5月以来,马州的新冠肺炎疫情好转,住院病人数字下降,部分地区逐步重启。而袁珍,也从原先时常加班,转向不时多一天放假,早先的紧张和不安,也转向希望和释然。
“度过了压抑与焦虑的4月,我们终于迎来有希望的5月。”袁珍说。(罗晓媛)
文章转自和讯网 投资者据此操作 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