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战后遗症:油价跌成负数,谁赚钱了?
发布时间:2020-4-20 14:09阅读:575
来源:财经早餐(ID:Femorning)
作者:震惊马
本轮油价战,终于以大家(除了墨西哥以外)都和气减产,划上了句号。
但是油价大战带来的后遗症,才刚刚开始。
首先说说为什么油价仍然没有上去。
第一,是因为减产不及预期,外界专家估计OPEC及其相关国家能达成日减产2000万桶,但是实际只有970万桶(本来是1000万桶 ),还有个坚决只愿意减产10万吨的墨西哥。
第二,之前打油价战时,造出了一堆廉价油需要时间消化,市场又不是个直肠子,要给市场价格调节的时间。
第三,全球疫情目前还在持续,石油需求明显下降才是石油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
油价战中一粒灰,落在油企上,可能就是一座山。
油价并不是越便宜越好,当油价保持在低位的时间太久后,全球流动性危机就越有可能转变为偿付性危机,从而打击一些知名的石油交易商。
首个牺牲品
半个月前,美国著名的页岩油公司怀丁石油的股价,从2019年底的7美元跌至三十多...美分。
虽然早在疫情以及今年油价大跌之前,怀丁石油就面临着偿还债务的艰难挑战,但是今年的油价战,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4年,国际油价升至75美元一桶时,怀丁石油的股价冲上过371美元,到2019年底跌到了7美元,大家觉得跌了5年,价格跌了95%,便宜又安全,可以抄底了,没想到现在股价缩水了一千倍…
不只是怀丁石油,还有桑切斯、EP能源、阿尔塔梅萨资源等页岩油公司,目前也均处于破产边缘,油价低于开采价,卖一桶就赔一桶。
我们要知道,价格战也是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任何低于成本的价格战都不可能长期维持,想要将对手搞垮不现实,而是美、俄、沙特甚至更多的国家之间的角逐。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一个人越强调什么,就说明他越缺什么。
放在石油上也一样。
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因为石油引起的,因为——美国在石油方面最薄弱。
美国虽然喊出了“能源独立”,这两年页岩油的开采势头很猛,也确实抢占了很多市场份额,但是,奈不住页岩油井开采几年后就会枯竭啊。
所以只能再打新井,打井也需要钱吧?
另外,美国的政策是,谁钻出来油气就归谁,所以页岩油气产业涌现了7800多家中小型私人公司。
中小型公司手头没那么多钱,都是靠股市、债市、银行贷款活着。
在股市不行后,只能靠发债,来回想一下巨头安然是怎么垮的(财务造假只是导火索,主要还是为了掩盖债务啊)。
到2023年,美国将有2400亿美元与能源有关的债务到期,至少90%与页岩油有关。
所以有人用这张图片形容美国的页岩油产业:
拖垮新加坡油王?
说到油气的债务,还有一家东南亚龙头油企,可能也要被压垮了。
据媒体报道,新加坡石油巨头之一的兴隆集团银行债务至少达30亿美元,目前兴隆集团正就其财务状况与多家银行商讨。
在这30亿美元的贷款中,汇丰的占比最大,约6亿美元。新加坡本地最大银行星展集团的敞口则为约3亿美元,华侨与大华银行风险敞口则最少1亿美元。
而兴隆银行,则是“福建油帮”代表人物林恩强的企业,而且发家还很有传奇色彩。
林恩强
20世纪中叶,凭借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新加坡迅速崛起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原油运输、船舶加油枢纽之一。
祖籍福建莆田的林恩强当年和父亲下南洋时,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一开始是在船上“偷油”当油耗子赚得的第一桶金。
其他“油耗子”还在盘算着怎么能多捞点油、带多大的桶合适时,林恩强却想着:这样的非法勾当该收手了。
然后林恩强改头换面,升级了“业务模式”。开始从油耗子手里收油,再拉着油跑业务,当下一级的代理。
之后林恩强的兴隆集团越做越大,林恩强也成为了叱咤新加坡燃料油市场的商人,他还带出了叱咤油坛的福建油帮。
林恩强当年的外号叫“OK林”,即如果想要在新加坡买卖燃料油,必须要新加坡油王林恩强点头说OK。
“OK林”要是不OK,那你有钱也买不到油。
可能现在我们没有感受,这么说吧,相当于当时新加坡整个国家的燃料油交易,都需要他一个人拍板,你说他当时有多强?
在短短数十年间,兴隆集团成为了为亚洲最大的船用燃料供应商之一,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国有独立石油交易公司,兴隆在世界油轮运营商中排名第16。
然而,今年以来,由于石油价格暴跌,新加坡当地金融机构对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资金的态度已经越发谨慎。
然而在今年的油价战中,部分银行此前已拒绝向兴隆发出信用证(商品贸易公司重要的财务工具,主要用作短期贸易融资)。
目前,兴隆集团可能向法院申请6个月债务展期。或者再筹集2亿美元获得一个“喘气的机会”。
报道称,目前尚不清楚兴隆集团的问题来源,但有人猜测该公司作为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商,在油价暴跌中做出了错误判断。
另外,新加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市场之一,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也让新加坡成为了最大的船舶加油枢纽。
如果新加坡大宗商品交易巨头都找不到能够支持其业务的银行,其他公司怎么活呢?
所以一些业内人士因为兴隆集团出现的问题而对行业内其他大型企业感到悲观。
石油战中,有人获利吗?
近20年的几次石油危机,都过了很久市场才缓过来。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需求增长放缓致油价下跌持续2年时间;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油价下跌持续2个月;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油价下跌5个月;
2014年,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为打垮美国页岩油公司,所以大肆增产,降低油价。
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布伦特原油一路从115.06美元/桶暴跌至27.88美元/桶。
结果不曾想到美国页岩油企业靠借债存活了下来,最终OPEC不得不拉拢俄罗斯减产,提升油价。
作为工业的血液,油价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牵一发而动全球”。
打价格战时,大家都增产,结果没人出手都在观望。
在美国,由于不停的产油没人买,陆地储油设施很快就要被装满,一些商家正在倒贴钱请买家把油从仓库中运走。
3月中下旬,摩科瑞能源集团对用于生产沥青的稠密原油报价为负的19美分/桶。
意思就是公司支付费用,让买家赶紧把油运走。
所以油价战还带来了一个新难题:储油问题。
油生产出来了,陆地上的仓储也很难啊!甚至一部分原油现货的价格已实质上转为负数……
美国甚至在考虑一个史无前例举措:贴钱给石油公司让其停产。你要问有没有人在石油价格战中获利?有!这不是陆地上的油囤不下了吗?在海上囤油的超大油轮运费水涨船高,油价崩跌促使海上油轮费用猛涨了600%。
而面对海上储油的巨大商机,全球油企以及能源巨头们又开始蠢蠢欲动,或许新的争夺,要开始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鸣金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转自和讯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以该文章内容为交易依据,风险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