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 | 双边贸易差额主要受经济力量驱动 而非关税
发布时间:2019-7-15 10:31阅读:88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在其网站发布其研究报告称,在过去20年,双边贸易平衡的大部分变化(进出口贸易差额)主要是由宏观因素解释的。相反,关税的变化在影响贸易平衡方面发挥的作用要小的多。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图/视觉中国(000681)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在过去20年里双面贸易平衡的大部分变化——两国进出口价值的差异——主要由宏观经济因素解释的。
这些因素包括财政政策、人口结构和疲软的国内需求。它们还可能包括汇率政策和国内供给侧政策,比如对国有企业或出口行业的补贴。
相比之下,关税的变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要小得多。
IMF从4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得出的本周(7月10日)给出的上述图表,量化了推动双边贸易平衡变化的因素。它特别关注宏观经济因素、关税的作用,以及各国如何组织其生产(国家生产和需求的部门组成)。
图中显示了这些因素对一些国家的影响。正如你所看到的,宏观经济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从1995年到2015年,宏观经济因素约占美德贸易差额变化的20%,而这些因素在中美贸易差额变化中占95%以上。
具体来说,4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的第4章探讨了双边贸易平衡的驱动因素,区分宏观经济因素、国际分工和双边关税的作用。它还考察了关税如何通过对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来影响生产率、产出和就业。
主要有三个发现:
首先,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双边贸易平衡的演变主要反映了宏观经济力量,而宏观经济力量是已知的决定一国贸易总平衡的主要因素。
其次,在解释过去20年双边贸易平衡的演变方面,双边关税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小于宏观经济条件,这反映出许多国家的关税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相互降低关税对双边贸易平衡产生了抵消作用。但供应政策等其它政策扭曲可能也发挥了作用。
第三,关税下降提高了生产率,因为关税提高了各国的国际分工和进一步专业化,包括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当前贸易体系的一体化性质表明,大幅提高关税将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使全球经济状况恶化。
这些发现支持两项主要政策结论:
首先,对外部不平衡(其中贸易平衡是大多数国家的最大组成部分)的讨论正确地集中在宏观经济因素上,例如财政政策,它往往决定总的贸易和经常帐户平衡。以特定的双边贸易差额为目标很可能只会导致贸易转移,并抵消与其他伙伴贸易差额的变化。
1995年至2015年,美国国内宏观经济因素对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美国的总产出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简而言之,美国的总体消费大于生产,因此它不得不从贸易伙伴进口更多的商品。
相比之下,德国国内宏观经济因素对双边贸易平衡产生了积极影响,反映出产出增长快于支出增长。
最后,在此期间,中国的产出增速也快于支出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的供给侧政策,比如对制成品(贸易品)生产成本的补贴。中国最初拥有双边顺差(例如对美国的顺差),反映了其在制造业产品方面的强大比较优势,其产出增速快于支出增速,扩大了双边顺差。
相比之下,对于与之保持初始贸易逆差的贸易伙伴,如韩国和马来西亚,支出的增长适用于初始贸易逆差大得多的国家
第二,多边削减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将有利于贸易,并在较长期内改善宏观经济结果。
对贸易伙伴征收双边关税无助于解决总体贸易失衡(即一国与其所有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差额之和),因为消费者只会把需求转向其他不征收关税的贸易伙伴。
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税无关紧要。关税的提高尤其会损害产出、就业和生产率。而且,当前全球贸易体系的一体化性质表明,关税的大幅提高也会影响其他国家,产生相互之间的连锁反应,使世界经济更加糟糕。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继续推动自由和公平贸易,取消最近颁布加征的关税,并加大努力减少现有的贸易壁垒。
他们还应该避免扭曲经济的政策,比如当需求已经强劲时,政府还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或者大力补贴出口行业,会造成过度失衡,而且这可能是不可持续的。(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人民币交易与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