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机遇创造基金业成长最大红利
发布时间:2018-2-12 11:07阅读:309
虽然31年身处银行业,但他的个人经历与基金行业密切相关:他参与制定了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负责代销中国银行的第一只基金,长期从事基金托管、代销、投资和财富管理工作;看着基金行业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茁壮成长为大众理财的重要选择。他就是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杨柳。
1987年,初出茅庐的杨柳进入银行业,先后在中国银行信贷、信托投资公司、托管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等部门任职,亲历了中国基金行业2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完整历程,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见证人。
近日,杨柳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畅谈了基金业从创设到起步、从市场寒冬到牛市浮躁、从“血的教训”到“大放异彩”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基金行业发展史。
【第一幕 危中有机】
中国基金业在危机中启程
“那时候,国内对基金这一新兴事物并不熟悉,为了推出这个开创性的‘办法’,金阳大厦很多个夜晚都是灯火通明,参与制定基金行业规范的相关专家和证监会的工作人员经常为一些制度、条款和未来影响探讨到深夜,很多制度设计都是吸取了西方基金业发展的制度文明、并适应我国国情的开创性探索,为中国基金业的起步和规范发展奠定了最早的基础制度框架。”时隔20多年,杨柳在回忆这一幕时若有所思。
作为20年前基金业创设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杨柳所说的这个“办法”就是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它浓缩了现代基金行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发展积累的制度成果,对基金的设立、募集、交易、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职责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作为中国基金业诞生的见证者和最早制度设计的参与人,杨柳表示,从当初制定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创设基金行业的初衷看,当时的A股市场是以散户为主的市场,市场投机氛围浓厚,我国需要向国际先进国家学习,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同时提倡理性投资的文化,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理性理财。20年后的今天,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市场影响力和持有人数量越来越大,已经成长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
杨柳认为,这个“办法”已经具备了现行《基金法》最基本的原则和立法精神,例如,强调投资者利益保护,建立了规范透明的托管制度,构建了基础的市场法律关系等。后来《基金法》的制定和修改都是围绕这个基础制度框架展开的,尤其是基金托管制度的设立,让基金业成为各类资管业态中运作最为透明和规范的行业。
“基金业虽然也出现过‘老鼠仓’,但没出现过资金丢失的现象,这是因为有完备的资金托管制度,基金运作遵循经营和管理分开的原则,托管人具有制约和监督职责,以此来保障投资者利益,执行基金章程并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杨柳说。
范勇宏在《基金长青》一书中也提及中国基金业诞生的国际背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基金业诞生的步伐。国际对冲基金翻云覆雨,对东南亚、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发起猛烈攻击,短时间内对市场造成极大冲击,危害程度远超市场预期。亚洲金融危机让人们感受到了基金的巨大威力,这给当时即将开放资本市场的中国巨大警示,如何抵御国际投机者攻击,培育出抗衡国际资本的本土基金引发有识之士的大量研究和探讨。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基金业在危机中启程。1997年上半年,国务院证券研究会联合央行和证监会研究制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10月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成立,拉开了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序幕;年底在广东举办首届基金培训班,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诞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