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总是有风险的地方债,开前门堵后门
发布时间:2018-1-8 10:45阅读:211
地方债,开前门堵后门
2017年最后一个工作日,财政部对外通报四川、江西两省严肃处理有关市区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的情况,除责令限期整改,还依法依规对多名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给予行政撤职、行政降级、行政记过等不同程度处分。其中,江西丰城市因为违规使用置换债券资金,被全额收缴违规使用的置换债券资金10861万元,并按程序扣减了丰城市2017年度新增地方债券额度1亿元。
此前一周,财政部就曾向社会通报了江苏省、贵州省严肃问责处理部分市县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的情况,70多名官员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中有部分官员已离开涉事岗位,甚至已被提拔。这意味着,无论在任与否,在地方官员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上,终身问责将成为常态。
“对地方债违规违法问题,一经查实,都要从严问责。”江苏省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问责为契机,切实提高风险防控意识,扎实做好地方融资行为清理整改工作,稳妥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确保各项政策规定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去年以来,中央规范地方举债融资频出重拳,加快存量债务置换、坚决制止地方以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规范地方举债融资行为……一系列组合拳为地方债“开前门、堵后门”,多管齐下防范金融风险息显示,除上述四省外,2017年先后有重庆、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多名责任人,因为地方债违法违规问题被问责处分并公开通报。
记者展望:
借钱总是有风险的,但地方债因为有了这个特殊责任主体,似乎罩上了“金钟罩”。“出了事有兜着”“钱花在公家的事上,出了问题也没责任”,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只要钱借给了,就进了保险柜,既没有金融风险,也没有道德风险。
从数据来看,到2016年末,我国中央和地方务余额为27.33万亿元,负债率36.7%,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地方债最大的风险不在账面上,看不见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隐性担保、融资平台举债、假借购买服务变相举债、虚假PPP……地方债务披上各种“马甲”,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不容小觑。
“切实加强地方债务管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年地方债管理定了调。拆除地方债的风险隐患,一方面要坚决“堵暗道”,严查隐藏在隐性担保背后的违法违规融资平台,严防地方债变化多端的新品种,对出现的问题一查到底、终身追责;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明渠”,规范地方债发行,加快存量债务置换步伐,对地方事权给予相应的财力保障,引导地方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消除地方债违法违规行为存在的土壤。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