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和它的1100家“新”酒店 这是个好事情吗
发布时间:2014-11-29 21:03阅读:638
锦江酒店和锦江股份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前者主管锦江旗下高星级酒店,后者主管低星级酒店,包括中端品牌锦江都城和经济型品牌锦江之星、百时快捷等。“锦江集团会先谈下来收购,再邀请两家上市公司出钱认购。”盈蝶酒店咨询CEO胡升阳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估计两家上市公司都会参与认购。
3年前,锦江集团就曾通过与卢浮酒店集团开展品牌合作,在法国9个城市挂牌了15家锦江之星酒店。现在,它的胃口更大了。
收购完成后,锦江集团旗下酒店规模将增至2800家,客房增至35万间,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也将由11个扩展至52个,全球酒店排名则有望上升至第8位。另外,卢浮87%的酒店位于欧洲,这可以帮助锦江在欧洲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去年,锦江酒店先后卖掉锦沧文华、华亭宾馆、银河宾馆等几处物业,获得数亿元收入。同时,弘毅投资今年6月以15亿元入股锦江股份,“这些资金也需要用出去。”胡升阳说。弘毅也参与了此次收购。
创立于1976年的卢浮酒店集团,2005年时被喜达屋资本买入。喜达屋资本同时也是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集团的投资方。这种以投资为目的的基金,多在物业处于价格低位时进入,等经济状况相对好时再把物业卖掉,从而进入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海外酒店品牌争相进入的市场。喜达屋、雅高、洲际、希尔顿、万豪领先酒店集团如今都有6至9个品牌在中国落地,有的甚至已囊括奢华、高端、中端和经济型的全线品牌。2005年之后,它们还纷纷出售在欧美市场的物业,以便加大在亚洲的投入。从2010年到2013年,这些海外酒店品牌的在华业务规模基本都增加了一倍。
不过,随着中国海外旅游人数的增长,一股“反向投资”的潮流正在出现。如果说安邦保险收购华尔道夫一案更像是一次纯粹的资本投资,那么锦江集团的这笔收购则暗含着它希望借助中国海外旅游业发展之势成为一家全球性酒店的野心。
受困于低毛利率,经济型酒店并不容易切入一个新市场,主要构成为经济型酒店的卢浮酒店集团此前就一直未能进入中国,而觊觎欧美市场的锦江集团也面临类似困境。
作为锦江股份旗下品牌,锦江之星曾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等亚洲国家进行过品牌输出,通过授权当地公司使用锦江之星品牌的方式拓展业务。但这种方式在欧美成熟市场看起来不太行得通。3年前在法国9个城市挂牌15家锦江之星之后,锦江股份便在欧洲市场没有新动作了—直到这次收购。
“欧洲人还是比较认可欧洲品牌,收购卢浮后,将它变为锦江品牌的可能性不大。”上海锦江都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予凯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我们看中的,是获得人员交流和运营共享。”
然而目前,锦江酒店和锦江股份的股票已经停牌一周。对于如何整合卢浮酒店集团旗下这些品牌,锦江集团似乎还没有做好规划。李予凯表示,锦江集团与旗下品牌都会有各自的全球化战略,相互并不冲突。
从品牌结构上看,卢浮酒店集团与锦江股份有很高的契合度。在锦江集团眼中,二者旗下的品牌甚至可以一一对应:“Campanile比较像锦江之星,Kyriad更像金广快捷,Première像百时快捷。”李予凯说。
但定位更高端的锦江酒店业绩却并不理想。它目前管理着94家高星级酒店,在上海地区就有和平饭店、锦江饭店等23家高星级酒店物业。这些堪称中国最早的高星级酒店的客房因设施老化、服务项目不达标而难以销售,入住率常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华亭宾馆已亏损184.9万元。去年卖掉包括华亭在内的3处物业后,它的财报才不至于出现赤字,其他经营不善的物业也可能相继被处置。
“轻资产战略是国际酒店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战略。”仲量联行中国区酒店及旅游地产投资咨询部高级副总裁李萌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或许这次收购也暗示着锦江集团一些战略方向上的调整—就像当年那些跨国酒店集团所做的一样。
在酒店业,锦江集团常常能用高估值资产换取低估值资产,去年,它就以每平方米1万多元的价格从万达广场手中“物超所值”地收购了21家酒店物业。
但仅善于买卖,并不能帮助锦江集团实现其轻资产战略的长远目标。5年前,它收购的那家美国最大的第三方酒店管理公司—州际,尽管管理着希尔顿、万豪等400多家高星级酒店,却似乎并没有为锦江集团的高星级酒店管理帮上什么忙。
锦江集团已不缺规模—这家公司的简介上写着,其旗下有企业194家、党支部354个,除了酒店业务,还涉及客运物流、旅游、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它更需要学习的是收购后的战略整合。否则,新增1100家酒店的锦江集团,不但不会变得更全球化,反而会因此大得愈发像个“怪物”。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