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白:创新之路难于上青天】
发布时间:2014-10-29 23:47阅读:510
【摘要】创新意味着出路,摆脱同质化和渠道依赖,于是,创新的大旗开始到处挥舞。然而,基金业在十几年中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所以创新并不容易。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眼下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创新时代。创新意味着出路,摆脱同质化和渠道依赖,于是,创新的大旗开始到处挥舞。然而,基金业在十几年中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所以创新并不容易。
“创新之难,难于上青天!”某基金公司产品部小汪(化名)感慨,“这两年公募基金为什么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边缘化?一方面有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真正意义的创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重阻力所构成的合力如此之大,使得公募基金在创新的路上依旧走得很艰难。
就在基金公司患上创新饥渴症的时候,子公司的出现成了救命泉水,于是大家蜂拥而上,却并没有探清水的深浅和自己的水性高低。一年多的时间,据悉子公司规模已经突破万亿。但子公司的“救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眼下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创新时代。创新意味着出路,摆脱同质化和渠道依赖,于是,创新的大旗开始到处挥舞。然而,基金业在十几年中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所以创新并不容易。
“创新之难,难于上青天!”某基金公司产品部小汪(化名)感慨,“这两年公募基金为什么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边缘化?一方面有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真正意义的创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重阻力所构成的合力如此之大,使得公募基金在创新的路上依旧走得很艰难。
就在基金公司患上创新饥渴症的时候,子公司的出现成了救命泉水,于是大家蜂拥而上,却并没有探清水的深浅和自己的水性高低。一年多的时间,据悉子公司规模已经突破万亿。但子公司的“救赎”方式,则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赎”方式,则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
公募创新屡遭难产
在外界看来,近两年公募基金的创新很多,一方面,管理层面鼓励创新,因此跨境ETF、发起式基金等新产品不断推出;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引发了基金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的创新。然而,在这两方面,小汪都有一肚子苦水。
公募基金由于本身定位于普通大众,所以一直以来把合规放在首位,行为非常谨慎,从而压抑了在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在创新上态度谨慎点是应该的,但是过于谨慎就会导致创新成了尴尬的创新。”小汪说。
“就拿分级来说吧,市场上最需要的就是多空分级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便宜的做空工具,分级基金的A份额虽说有那么点看空的意思,但还不能算真正做空,多空分级如果推出,投资者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获得做空工具。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小汪去年就对这类产品充满了期待,也一直关注同行产品进度,他看到中欧基金在去年2月就上报了多空分级产品,随后国泰、广发、汇添富、华夏等十几家公司也陆续上报了同类产品,然而一年多过去了,第一只上报的多空分级产品审核进度还停留在去年7月。而按照去年12月底出台的《多空分级基金产品注册指引》要求,多空份额初始份额杠杆不超过2倍,最大净值杠杆不超过6倍,参与门槛则是证券账户资产不低于50万元。“只有2倍的杠杆,门槛还这么高,到时产品吸引力会大大下降。”小汪叹了口气,如果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最终出来的产品销售情况不理想,很难向公司交差。
“公募创新产品的筹备期其实非常长。对于我们而言,单纯设计出一个产品方案很容易,但是设计出来后,要和公司各个部门沟通。内部搞定后,产品上报,如果是比较重大的创新还要走协会答辩。上报会里后,按照现在的规定,创新产品走常规程序的审核期限是6个月。这还是比较顺利的,如果像多空分级这种比较复杂的创新,产品方案可能还需要不断修订,这样,半年都不一定能出得来。”从一个新的思路出现,到产品真正落地,往往需要花费小汪半年到一年多的时间,而届时,可能最好的市场时机已经过去了。
时间与时机过去了以后可能还会有,然而令小汪为难的是,经过内外部走了一圈之后最终出来的产品仍然有点“尴尬”。“改来改去最后出来的产品可能和初衷有很大变化。磨平后的新产品可能是介于创新和老产品之间的一个尴尬产物,这种产品优势不明显就得不到市场认可,渠道最后卖得不好,我也很难面对领导。”
互联网金融树大招风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也不如外界所想的那么容易。且不说树大之后会招风,往往是刚扔下一颗石子就会激起千层浪。
互联网金融“烧”起来后,小汪的领导眼看余额宝“分分钟”上了五千亿,非常着急,即“下令”小汪设计出几套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方案。“产品方案不仅是产品的设计,还要写明涉及公司内部哪些部门,做怎样的调整,预计各种调整的成本是多少,外部与哪些渠道合作,渠道意向如何,费用如何计算,产品出来后预计效果如何等等,而这些都要去沟通和调查的。”其中最让小汪头疼的,是公司内部沟通。“各个部门本来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你让人家去改后台清算,改IT系统,谁会乐意?而且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要求很高,要做就是系统大动。如果公司领导不够重视,不能下令各部门配合,全凭个人去协调是很难成功的。”即使公司领导重视,但是成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即使基金公司的管理层敢于投入,股东也不一定会支持。“想创新又不舍得花钱,我设计出很多好的方案,最后也就只能储备在那里。”
创新不仅比较难,还比较烦。“好不容易推出个新一点的东西,还可能被同行黑。”小汪最近的心更凉了。“就拿最近的京东8.8和猪的故事来说吧。”小汪讲起行业八卦,国泰基金和京东这次合作上线的是定期支付产品,听说当时京东金融的领导在货币基金和定期支付基金两只产品中选了很久,最后觉得还是定期支付产品更好。京东也考虑到这个产品对于互联网用户而言不熟悉,所以在上线前准备了很多的话术,怎么解释现金支付比率、定期支付比率和预期收益率的区别是什么等等,但是没想到上线后被解读为“误导”和“养猪最后只剩白骨一堆”。“定期支付产品也不是国泰第一家做出来的,博时、交银施罗德、信诚、工银瑞信都已经推出了这种产品,这次国泰和京东合作闹出这么多是非,其实是有同行在背后攻击。”
“其实国泰通过投资债券,到时参与打新股,要想一年做到8.8%的收益也不成问题,但是因为合规考虑,不能直接这么宣传。”小汪为同行鸣不平。目前基金公司做互联网金融主要集中在货币基金,但是也不能一直停留在流动性工具上,肯定要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当然,产品设计上需要符合互联网人群的特点,并且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做好投资者教育。“无论如何,行业应该鼓励尝试创新的公司,而不是相互攻击。”
子公司无奈“救赎”
当公募基金产品创新阻力重重时,另一扇窗户为基金公司打开了,那就是子公司。基金公司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将对创新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专项子公司项目当中。就连作为“前辈”的信托也不禁感叹,现在基金的子公司胆子真大,什么都敢做。
从近期发行的基金子公司产品来看,其名类之繁多,就足以为基金缺乏创新意识证伪。例如渤海信托收益权转让资管、湖南信托-淮北恒基安置房项目、硅谷天堂昆医大回迁安置房资管、宝马天津5S店资管、唐山南湖棚户区危改资管等等。在一些第三方网站上,众多基金子公司的产品也挤占了原来信托产品的位置,满满占据了产品销售列表。
由于子公司当前拥有政策红利,为了及时、充分地把握住这个机遇期,一些基金公司不断加快子公司扩张步伐。有的信托系新基金公司私下透露,现在根本没有发行公募产品的计划,就是想赶紧把子公司牌照拿到,然后利用信托股东资源做些项目。
“我最近听说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子公司规模已经破万亿了,这是什么概念?公募发展了十几年也才3万多亿,信托业发展了30多年才10万亿,子公司刚一年多就破万亿了。”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中层人士流露出对子公司的担忧。
“且不说现在子公司在做的这些产品风险如何,我觉得不发公募一头扎在子公司上的这种做法就有失偏颇。”小汪坦言。“的确,公募产品首发时多是赔钱的,子公司这块利润就大多了。我们公司现在公募的规模是子公司规模的10倍,但是两个的利润贡献是一样的。”小汪也很理解,在追求短期利润的目标下,天平会倾向于子公司。
“但是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没有投研实力,只靠吃政策的红利,只是做做通道,未来基金公司将如何立足?”有这个疑问的,又何止小汪一个。
作者 : 曹淑彦 来源 : 中国证券报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