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报表都是过去
发布时间:2014-10-13 10:45阅读:789
约翰•邓普顿在二战开始后不久就买入了大量价格超低的股票,因为他深信战争会使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而这些价格超低股会获得超高额回报。这些股票在4年后上涨了3倍,有人称邓普顿为“全球投资之父”。
还有一种叫投资时钟的理论。它显示了不同经济周期下资产配置的最佳顺序。比如经济从底部开始复苏时,表现最好的是股票,其次是债券、商品和现金;经济加速阶段,收益最好的是大宗商品;而到了滞胀时期,政策收紧,企业增长速度回落,这时最好的方法是手握现金,诸如此类。
这是一种典型的根据宏观经济投资的方法。但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现在处于哪个时期?的确,我们能看到的宏观经济数据,就是统计局每月发布的那些,基本都是滞后的。所以才有了领先指标这个东西,例如我们提到的CPI与PPI增速差。但无论怎么领先,数据和真实的经济世界总有一个时间差。你要做的是比数据走得更快。
美国的大萧条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生产的东西没人消费。战争的爆发会刺激需求,导致经济回升。分析这个,靠的不是数据而是逻辑,如果约翰•邓普顿等到战后GDP公布的那一天再投资,恐怕就没有这么高的回报了。
真要看数据的同步性的话,上市公司每季度公布一次的财报并不比统计局每月发布的宏观经济指标更领先。无论财报还是宏观经济指标,都是投资的辅助工具。真正领先的东西,嗯,上面已经说到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