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金融科技”:资金竞逐炒作迭起 概念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2016-7-19 09:10阅读:500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同时迎来强力监管和发展瓶颈之时,“金融科技”在年内迅速崛起,从模式研讨到行业定性,从创业热潮到投融资躁动,后者势头更为强劲。概念还在普及,市场上却早已遍布贴有金融科技标签的企业。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更是摇身一变,以“金融科技股”的姿态继续享资金热捧。
但也有市场参与者感受到了金融科技这股热潮的细微变化。有行业公司高管就直言,靠讲故事来圈钱的阶段已经结束了。与此同时,在这股金融科技的热潮中,创业者与投资人或更趋理性,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必要性要求明确、对技术手段的实用性需求凸显。争议与变革并进,“金融科技”到底是会重蹈概念炒作的覆辙、还是以弯道超车真正实现突围?
金融科技概念躁动
在行业标准和定义尚未明确之前,“金融科技”的热潮已经向资本市场袭来,并大有比肩此前互联网金融的迹象。一级市场的投融资频发,仅在上周,就有跨境支付服务商iPayLinks、比特币企业Coinbase公布了新的融资进度,二级市场相关概念板块也已联动。今年4月,中银国际在恒生电子(600570.SH)的公司研报中率先使用了金融科技的概念。此后,不断有上市公司以区块链、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等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而被贴上“金融科技”的标签,针对金融科技的卖方研究报道也不断涌现。今年6月宣布与证通股份展开战略合作的中兴通讯(000063.SZ)、收购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备商标的的鲁亿通(300423.SZ)等,也都乘金融科技的风口而备受市场关注。
从热潮的发展途径上看,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似,金融科技崛起的一大卖点即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上海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孟添在朗迪金融科技峰会上称,与欧美成熟的商业环境和金融体系不同,中国当前金融环境与市场空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比如持牌金融机构比较少,服务、覆盖面不足,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显著,个人投资理财渠道有限。“大家都对新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中国互联网新兴技术的运用与普及率很高,要比欧美高出一大截。”
翼勋金融运营总监杨阳也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与之匹配的金融体系专注于大企业融资服务,这也使得大众客户和小微企业在支付、理财、融资、征信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蓝海。“当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时,后一种需求会变得更加重要。”
然而,金融科技的此轮爆发也有着自身特有的轨迹和争议。一方面,市场观点预期行业已逐渐脱离“互联网+”早期模式,将发展至回归金融本质、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阶段。但另一方面,部分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摇身一变即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市场对于炒作噱头的担忧不减。多位行业分析师都曾提示,金融科技政策低于预期及技术应用推进不力的风险。而更大的隐忧,或还在于资本市场的盲目和躁动。
“过去五年这个行业非常燥热。这是被催熟的环境,适当降一降温、下点雨,以后可以长出来更好的苗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姚安民就表示,过去五年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P2P模式在初期受监管的影响不大,智能手机的爆发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交易方式,并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公司进入该领域。
金融科技待落地 模式创新先行
“这两年的新变化是,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加强。创业者越来越成熟,很多是从传统金融机构出来的,对于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的重视度很高。互联网企业的思维,量做的越大越兴奋,但做金融的人对于量越大是越睡不着觉的,都是负债端。”姚安民称,当前的市场正在慢慢回归理性。
杨阳还预计,未来穿透式监管或还会将继续深化,透过表象看清业务实质,以业务属性确定监管要求和监管职责分工。未来,实质上从事法定特许金融业务的企业或一律须拿牌照;法律法规尚无准入要求的“缺门槛”业务,需实施审慎监管,如设置如技术安全标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等准入门槛。同时,这类企业或还需要向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备案,接受自律管理。
无论是市场的回归理性,还是监管的全面完善,种种迹象都表明,博政策红利的阶段已经过去。重蹈互联网金融炒作的覆辙,正成为市场最大的隐忧。对于希望借金融科技风口的企业而言,再次站上风口需要换一种“打法”。
51信用卡总经理蒋燕青对此表示,金融科技企业的真正价值是用技术改进金融产品和提升金融服务,能够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并覆盖更广泛的用户人群。基于此种逻辑,独特的商业模式是金融科技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三年前很多投资机构投资P2P、网贷等形态的金融科技,看的是新的商业模式。从去年开始投资热点和关注度都出现了转变,投资人开始关注是否有技术可以改变和改善金融链条上的某个环节。”普惠金融董事长张辉称,过去三年的明显变化是,靠讲故事勾画未来蓝图、或者照搬其他国家成熟模式而在国内圈钱的事情,目前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了。
模式的创新,已难再停留于一种说辞,金融科技对业态的渗透更为细化和垂直。蒋燕青就强调,用户需求对移动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消费金融的动力和机遇。以消费金融领域为例,比如用户希望借款能够尽快完成审核放款的全部流程,但这就对风控和大数据整合处理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用户对个性化服务也有强烈的需求,如更有竞争力的利率、更个性化的产品等。如果要完全满足用户的上述需求,金融企业就需要有能力平衡用户期待值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这将促使企业做出模式创新。
“在风险频发、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应更加清晰企业定义,着重关注资产、交易以及运营的真实性。”翼勋金融CEO王晖称,未来金融科技企业需要更加明确企业信息中介的定位;而伴随监管机构未来出台更完善的行业规则,市场行为和竞争氛围也将更加规范。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