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性兑付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来袭
发布时间:2016-6-22 11:31阅读:743
来源: 大众证券报
在当前“资产荒”的大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向开放式净值化转型的需求日益强烈,但不同类型银行面对产品净值化转型态度差异较大。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目前规模较大的银行更注重净值型产品的发展,而小型银行由于在“传统理财业务”的开展上仍未遇到瓶颈,所以对这类产品的关注及重视程度明显更低。
◇银行偏爱半开放式产品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上周,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存续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共519款,其中收益率披露较为完整的产品有251款。普益标准研究员汤自强表示,从整体情况来看,各发行主体都更加偏爱发行半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仅农村金融机构发行的全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数量略高于半开放式。上周再售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数量为186款,在全开放式与半开放式产品的表现上与存续产品相近,但所有发行主体再售的半开放式产品数量均高于全开放式产品,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再售的公布了收益率的半开放式产品数量最多达30款。
开放式产品整体收益率表现平稳,且有缓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半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全开放式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均在3.5%以上;而全开放式产品收益率表现则位于3.5%以下,仅国有控股银行产品收益率为2.89%低于3%。具体来说,期限在12个月以下时,全开放式产品及半开放式产品均未出现明显的收益率倒挂现象。1年以上的半开放式产品受整体发行产品数量较少的影响,收益率受到了个别产品影响较大,其收益率参考价值偏低。在12个月以下期限中,半开放式产品整体收益率均值高于全开放式产品,仅在6-12个月期限有3个BP的差距。
◇净值化转型势在必行
在当前“资产荒”的大环境下,银行封闭式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降再降,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需求日益强烈。
普益财富研究员魏骥遥表示,从产品本身的性质而言,传统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展现了一定的“债券特性”,而净值型产品则带有“权益类产品”特性,两类产品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但由于投资者教育的不足,使刚性兑付的理念根深蒂固。这对于吸引低风险偏好客户效果明显。但当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尤其是在资产荒时期,刚性兑付的弊端就显露无疑。
首先,由于兑付的压力,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收益率会节节下滑,产品吸引力会大打折扣;其次,银行的兑付压力使得产品投向不得不选择风险极低的标的,以至于产品创新的可能性及其丰富性都有极大的限制,在低风险偏好客户饱和后,市场份额增速将严重下滑,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而且其它同质产品的可替代性逐步增强,如货币基金产品虽然目前收益率较银行理财差距仍大,但如果银行理财收益继续下滑,货币基金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
◇不同规模银行态度差异大
魏骥遥认为,摆脱刚性兑付的枷锁能极大的拓展银行理财投向的选择,刺激从业人员创新的动力,并帮助投资者建立更正确的投资思维。对于银行来说,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并非等于淘汰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而是对于产品线丰富性的补足,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更精确的产品匹配。因此,目前规模较大的银行更注重净值型产品的发展,而相对的小型银行由于在“传统理财业务”的开展上仍未遇到瓶颈,所以对这类产品的关注及重视程度明显更低。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4年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的存续规模为0.5607.5万亿,占整体理财市场份额的3.72%,而2015年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的存续规模便已扩大至1.37万亿,占整体理财市场份额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增长,至5.83%。整体发展较快、存续规模较大的银行在产品净值化的道路上走的较快。如目前理财存续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601398),其面向个人客户的理财产品基本都转向了净值型或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
“与大型银行积极拥抱产品净值化策略有明显差异的是,小型银行对于行业整体的发展变化响应较为被动。较多的小型银行对净值化产品一类的产品创新不够重视,更关注的是当地区域其它竞争对手的表现情况。如果其它对手的产品创新、组织架构没有变化,那么自己也乐于安于现状。”魏骥遥说,这种仅针对竞争对手调整业务发展模式可能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理财业务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差异会越发明显,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会高歌猛进,而发展较慢的地区业务发展停滞不前。同时,扼杀产品创新的动力,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单纯的收益率及存续规模比较的恶性循环中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