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三中全会
发布时间:2014-7-31 11:08阅读:676
2013年11月18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千呼万唤始出来。当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份充满噱头的史上最长版《决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可能模糊了焦点。最关键的信息并不是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变化,也不是国企改革被写到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次会议的核心并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真正的政治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着墨,但183其实已经释放了政治改革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仔细揣摩这句话:“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什么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什么它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个“大而全”的目标并驾齐驱?在笔者看来,这个新颖词汇的背后隐藏的正是政治改革的信号,之所以用“治理”而不提“政治”估计也是为了平衡各方的感受,尽量避免过多的争议。相比之下,过去一直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更多的是针对经济改革。当时很多人将“治理”简单理解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恐怕低估了其内涵。
第二个信号,治理体系的改革其实已经开始。两个新机构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能在未来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深改组”有点类似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两者同样是正国级机构,但深改组层级显然更高,当时体改会的主任一般由国务院总理兼任,现在是习总书记亲自担任。“国安委”则有点类似清朝的“军机处”,未来的职责更多的是保障国家安全。不单是保障外部的军事安全,也包括保障国内的政治安全,为改革保驾护航。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