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大问题但相对还算成功的实例:台湾地区模式。
发布时间:2014-7-26 12:53阅读:723
在银行对民营开放后,相对成功的例子不少,但也遇到过不少的问题。台湾、韩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我国台湾地区设立民营银行的基本路径是“新设民营银行在先,公营银行民营化在后”。1989年允许民营资本设立商业银行。1990年,受理民营银行的设立申请,至1992年,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己达16家。同年,公有银行民营化工作;2000年,台湾地区进行了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和银行集团转制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改革(即通常所说的“一次金改”和“二次金改”)。纵观来看,台湾地区银行的民营化采取的是渐进式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放开金融管制。
但它也遇到过大问题:由于民营银行准入法规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台湾在放开民营银行时设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为了达到金融当局设定的标准,筹建民营银行的发起者不得不求助于大企业,结果造成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尽管监管部门对限制关联交易进行了规定,但仍然多次爆发了财团企业利用银行业务进行利益输送的案例。另外,在开放之初,有强烈投资意愿的企业财团通过联合集资等方式规避了准入门槛,导致新设民营银行过多,竞争加剧;
最后,由于银行和它背后的关联企业牵连过度,大企业财团银行大量贷款,在经营上出现财务危机后,最后竟连带着出现整个银行系统的挤兑风险。这是导致1998年台湾金融震荡的根源。韩国也爆发过金融危机,当时也是银企之间的不正当资金关系,大企业的坏账迅速拖垮了韩国的金融体系。印度尼西亚也是,80年代初印尼开始放开民营银行,但由于特权集团的介入,许多民营银行大规模举债扩张,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大发横财。他们成为印尼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