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的解读:“权威”之后的舆论场
发布时间:2016-5-10 21:48阅读:228
昨天,整个舆论场被“权威人士”引爆。九号早上六点,当媒体发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之后,便成为微博和微信的刷屏主题。
我们有点浅薄。早晨第一时间,读到这篇“权威谈”的时候,对比了自己的报告,联系了近几日的各种发生,一股“范进中举”、“穷酸文醋”的味道涌上了还没来得及刷牙的嘴中。文人的这点儿轻浮相、浅薄感立马得瑟在了朋友圈和群友会,有失“江湖山野”的身份。警觉之时,已然在“镜子”中瞥见那张胀红了的猪肝脸。
昨天对“权威人士”解读的舆论场我们看到好多张这样胀得通红的脸。
1 匆忙的解读利益的反应
昨天,市场转完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权威人士”是谁?而这句话的真正展开应该是九点半股市开市以后,因为开盘十分钟股市就跌掉了50点。持仓的怨气油然而生,股票群里首先开始了带有酸意的诘问。关于“权威谈”的民间评论开场便和下跌连在了一起,反应最快的应该是那些持仓的股友。上午之后,有券商卖方的大神开始了“解读”的电话会议,中午到晚上,各个自媒体和公众号开始逐段评议。
概览全天,截止我们起稿,整个舆论场的主要议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权威人士”是谁?2)“权威人士”每次发言股市都会下跌(顺手附图)。3)经济L型?L型好几年。4)不刺激啦?不刺激了。5)去杠杆?看样子真去。6)房地产也不涨了?不加杠杆。7)有分歧?相忍为国。8)……,等等。各个行业都开始了关于自己领域的利益讨论。
直到晚上,市面上的宏观大佬们终于让这场解读收敛到了一致:“短期困难,长期看好。如问疗效,要看执行”。
昨天大多数人对于“权威谈”的解读首先是一次应激反应,评价的立场和角度,首先来自于本能的直接利益考虑。持股的不高兴、买了“十螺”的更不高兴。这是就在眼前的损失,剩下的评价还在路上,总结一句:有损失总会不高兴。但是没损失的也未必愿发声。毕竟,宏观从紧的去杠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会迎来一个充满冷意的冬天。舆论场有时候就这样,大家要的无非就是个体的当下。作为升斗小民的我们,总希望过得越来越好,虽然也知道经济有周期,生活有起伏,但最好别是自己,我们也一样,有些牢骚还是会发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