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不应是“门口的野蛮人”
发布时间:2015-12-12 00:04阅读:516
举牌是否想达到控制的目的,成为了评判“野蛮人”的重要标准。从之前的保险公司举牌来看,鲜有发生险资通过举牌控制上市公司的先例,而即便前海人寿及其关联方在中炬高新、韶能股份非公开发行后将成为其控股股东,也是通过举牌+定增双重方式达成。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财务投资,二是战略协同。保险公司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和需求去控制一些与保险主业完全无关的上市公司。”上述高管表示。
其中,财务投资可谓是主要动因。险资对于一些上市公司在举牌之后再减持的举动无疑印证了这一目的。
以安邦保险在万科A上的投资为例。早在去年三季度,安邦保险即通过“安邦人寿保险公司-稳健型投资组合”产品,持有万科2.35亿股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为2.13%,位列第四大股东。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安邦已然退出了万科前十大股东行列。这一“转身”股价涨幅已超四成。
背后的逻辑
而频繁举牌寻求的背后和这些险企的业务逻辑不无关系。
粗粗一看活跃在举牌“第一线”的险企名单,会发现基本就是这几张“熟面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财型产品占比较高,规模增速很快。另一边,几家上市大型险企却甚少出现在举牌险企之列。
“安邦、前海这些公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做法。”上述高管表示。
在他看来,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型险企,业务模式是负债驱动型的,即先设计了负债端的保险产品,再去找资产。所以这类保险公司的难点是如何将保险产品卖出去,其企业文化就是“销售为王”。而像安邦保险、前海人寿这样的公司,虽然也有销售队伍,但是人数和传统险企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他们走的是资产驱动负债路线,负债端是为资产策略来服务的。“这样的险企,看到他们觉得好的投资标的自然会及时出手。”
而负债端规模的不断上涨也对这些险企资产配置形成压力,要知道,他们为了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卖的很多都是收益率不低的理财型产品。根据保监会最新数据,今年前十个月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627.07亿元,同比增长21.17%,而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6563.6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0.86%。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