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基金亏掉1.9万亿,基民未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4-4-3 10:56阅读:112
前两天,公募基金2023年报披露完了。
天相投顾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公募基金整体亏了4347亿,加上2022年亏的1.45万亿,两年合计亏了接近1.9万亿。
大概相当于,新疆去年一整年的GDP白干,基民默默的承受了一切。
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万一再有暴跌,跌破3000点,国家队都是会出手的,这也是基民们目前聊以安慰的点。
为什么现在基金不好做了?可以用流动性框架来解释一下。
首先,咱们市场中那么多的流动性,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第一桶金的来源,是外贸。
加入WTO之后,咱们成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所以基础货币发行量主要是外汇占款来贡献的,外贸挣钱越多,国内发的基础货币量越多,流动性也很充足。
但为啥过去20年以来,通胀CPI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呢?
因为房地产作为一个“巨大海绵”,吸收了巨量流动性,这也促成了后面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大牛市,以至于“房价只涨不跌,买房就对了”,成了大家心中的信仰。
房地产吃到流动性溢价大肉,另一边的资本市场也能喝喝汤,吃点渣。
所以一级市场的互联网巨头,拿到融资扶摇直上几万里;
二级市场的A股,也能起一些暴涨行情,不仅换手率高,小公司相对大公司有成长溢价,整体估值也长期比美股这些海外成熟市场高。
流动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看看港股,明明有很多优质公司,这两年估值却一直走低,低到令人发指,就是因为缺乏流动性,制度再成熟,没有流动性,就没法获得好的投资回报。
但如果制度不够成熟,流动性太多,也埋下很多隐患。
比如在A股,一些公司的估值涨得过高,再配合着注册制铺开,一堆牛鬼蛇神为了捞金,上市成功之后就各种变着法子减持,割韭菜,人性完全经不起考验。
而在一级市场那边,就是极其的卷。
最经典的一个表现,就是新能源产业,不都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吗?不是被称为“新质生产力”吗?这么一个明日之星,在短短3年内,就出现了产能过剩。
流动性太泛滥了,就是卷,同质化竞争,然后整个投资回报率显著往下走,这也是反复提过的点。
这个事情,本质上就是因为缺乏创新,就只能通过不断的卷,拉低成本,生存下来。
前两天小米的电动车刷屏,价格一出,直接让台下的几位电车大佬冒冷汗。雷军本人我是非常佩服的,但对于同行来说,他的刀磨得是真锋利呀。
以上说的,都是咱们之前的情况。
现在,高速成长阶段过去了,咱们的发展要向高质量转型,而这种转型,实际上考验的是流动性要怎么合理再分配。
要面对的困局,是房地产不再充当货币载体之后,咱们要重新找优质稳健回报资产来顶上,现在这么困难,就是因为新去处的体量,还没有办法弥补房地产下滑带来的拖累。
其他国家有啥经验呢?
90年代的日本,是搞海外投资,但不完全适合咱们这种人口基数和经济总量那么大的国家,而且现在地缘格局也很复杂。
80年代的美国,是从实体制造业,向科技、消费和服务型社会转型。这直接抬升了ROE水平,而且随着越来越多普通民众的钱,通过401K这种计划进入股市,市场稳定性大幅提升,波动率还降低了,不仅完成流动性再分配,收益率还更稳定,藏富于民。
而现在,咱们就是在往这条路上走,只不过道阻且长,需要时间。
所以大家就能理解,为啥红利现在那么火,优质稳定收益率的资产确实是稀缺。
就像张坤在年报里总结的那句,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就是粗放增长的年代,经常会出现“大力出奇迹”和“乌鸦变凤凰”,但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这些都很难出现了,企业经营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投资者也要用更严格、细致的标准去筛选企业。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资产持续走俏,公募基金QDII额度告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