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打造“中国新电影”
发布时间:2015-9-25 15:55阅读:530
模仿是一种快捷的赶超战略,因为电影产业欠发达国家通过模仿电影强国的制作手法和技术,能够在短期内促进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具备“后发优势”。但是,如果单纯模仿,则只能抄到形式,缺乏二次创新,缺乏创作能力,则容易产生“后发劣势”,这也是导致我国电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所在。
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电影也是这样。“好莱坞编剧之父”罗伯特·麦基就明确说过:“我觉得中国的导演很喜欢模仿别人,他们认为模仿别人已经操作成功的案例,可以减少失败的风险。这个看法是大错特错,当你开始试图模仿别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失败了。”
其实,从我国电影史看,凡是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或响应时代呼唤的电影,均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比如,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五朵金花》、《刘三姐》(以及后来的《印象刘三姐》),不仅深受观众喜爱,还带动了云南、广西的旅游发展;取材自王度庐武侠小说的李安电影《卧虎藏龙》,讨论的是约束及其超越,挖掘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取材自唐代裴刑短篇小说集《传奇》里的《聂隐娘》一篇的侯孝贤电影《刺客聂隐娘》,充分挖掘唐传奇,展现“隐剑之志,在于止杀”的中华文化,于2015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至于那些呼应时代、反映现实的电影,如新学院派的《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爱情故事》、《初恋未满》等,口碑与票房俱佳。
从国际规律看,电影产业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起飞。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电影票房的规模也位居世界第二位。在这种背景下,电影业要提升竞争力、抗衡好莱坞、真正走向世界,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思路,走出“山寨”怪圈,打出中国自己的牌,拍出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精神的新电影,形成中国特色电影体系。如果盲目照搬好莱坞的叙事和镜头表现模式乃至电影政策体系,只会为好莱坞培育中国观影人群,为好莱坞电影“做嫁衣”,拱手让出中国电影市场。因此,要尽快终结中国电影的“山寨运动”,重拾“文化自信”,打造“中国新电影”。
首先,要真正增强“文化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改革突破、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进步、民生福祉提升,电影创作的时代资源非常丰富。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硕的创作资源,亟待挖掘。对于中国电影人而言,增强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并展现本土民族特色的电影,不仅能提升中国电影水平,也是增强电影软实力的根本出路。本土的,实际上也是国际的。做好了本土电影,也就有了国际的话语权。
当然,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从电影人做起,相关部门也要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比如,业界广泛呼吁的电影分级制度,应当尽快研究并推出。过去我们缺乏自信,将“主旋律”狭义化,新时期,应该扩展“主旋律”的外延,甚至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与创新,也可视为我们的“主旋律”。建议在文化自信的框架下,按照中国情况,采用审查下的分级制,特别是明确审查标准,也就是说,电影之审查应当大大放宽标准,从而“放水养鱼”。
第二,放眼世界,加强文化交流。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相反,是大胆走出去,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电影创作经验。目前,与好莱坞乃至韩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其他一些电影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影产业在创作理念、艺术创新、技术水平等方面,仍有不少的差距。更加重视国际市场,经由“一带一路”等,通过差别化战略,采取影片贸易、联合制片、项目合作、院线合作或合资、电影高等院校合作等方式,实现国际优质电影资源的互联互通,让“中国新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上亮出新姿态。
第三,电影应当实现由“过度娱乐化”到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务之急,是加大挖掘本土民族资源,增强文化厚度,增强电影创作潜力,提高影片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创新力。为了追求电影票房而无底线的过分娱乐化和疯狂炒作,或者脱离现实、远离群众,已备受诟病,电影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净化电影、升华电影。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