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发布时间:2015-9-25 15:38阅读:503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
英国是欧洲最早建立国家医疗服务制度(NHS)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内部市场化改革,即政府只承担出资者职能,在服务提供上鼓励公立医院开展竞争。这一改革开始时提高了医院积极性,但是也带来了医疗服务协作关系被破坏、医院为追逐利润损害患者利益、重复建设、过度医疗等问题。1997年之后,英国政府调整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提出“是协作而不是竞争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把提高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以增加投入、改善治理、促进合作、加强问责为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公立医院绩效。主要内容是:
(一)大幅度增加投入
1997到2007年,医疗支出从408亿英镑增加到870亿英镑,高级医生和执业护士人数分别增加56%和26%,是英国历史上医疗投入增加最快的时期,这些措施大大缓解了排队等问题,有利于实现病人为中心、扩大患者选择权、进一步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到2008年年底,病人手术预约时间最长不超过18个星期。这些进展为其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筹资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好合作
虽然在形式上仍然保持了地方卫生局(购买者)和医院集团(服务者)的隶属关系,但是规定医生必须在确定的医院工作,并且参加政府举办的三年一度的计划,实际上恢复了筹资和服务职能的合一。
(三)建立全面考核与问责制度
鼓励医院开展以质量和绩效为目标的竞争。“内部市场”时期那种以利润为导向、以竞争和购买为手段的激励机制,转化为以质量和绩效为目标、以考核和问责为手段的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鼓励医生攻克疑难杂症,大力推广那些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创新成果。转变企业化、法人化的医院管理方式,建设专业化的院长队伍,提倡按照医疗本身的规律办医院,对院长只考核医疗质量和内部管理,不考核经济指标。
(四)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能
英国加大投入,改变原来各自为政的区域性或者医院内部计算机系统,通过整合的医疗信息系统,使得病人的电子病历在全英国通行。信息系统有着服务预约、健康教育、医院管理、费用支付、质量监管、考核评估、远程医疗和人员培训等多种职能,为患者选择医院、医生提供依据;为政府加强监管、考核评估提供手段;为医务人员提高技术、减少差错提供帮助。
(五)改革支付方式,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的预算管理
通过“按结果付费”的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这是对传统医疗支付方式的重大变革,把医院的预算和医疗服务效率等综合指标挂钩,2007年度,按结果付费制度已经覆盖了三分之二的服务。2006年以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一是要求医院在财务预算中做出盈余,并严格执行财务预算;二是对上一年度产生赤字的医院削减预算;三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预算,如果医院出现赤字,政府有权力解雇医院主要负责人。通过这三项措施严格控制医院的费用增长。
(六)增加患者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强化患者权益和权利,倾听患者呼声。自2008年开始,通过网络公布所有社区医生的信息,由群众对社区医生进行评议,设立奖励基金;患者对医院的评价结果,和医院的财政投入、待遇挂钩;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政策出台之前,邀请几千位一线医务人员听取意见;医院吸收当地居民、利益相关者参加管理委员会,发挥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开展民主管理。英国是公立医院比例最高的西方国家,其加强公立医院管理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值得借鉴。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