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5-9-4 00:10阅读:384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横跨东中西部,贯穿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流域面积占全国的18%,人口占全国的36%, GDP占全国的37%。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省及直辖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相较之下,长江流域中上游与内陆地区的整体开发则相对滞后。因此,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又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迭加阶段,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构想,这对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长江经济带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要注重科学规划和优势互补。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一个长江高收入经济带,出路在于长江流域一体化发展,即建立健全有利于全流域开放的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自由贸易的共同市场,因此建设长江经济带首先就是要科学规划。规划要注重东中西联动发展,要充分考虑各省市实际情况和优势特征,因地制宜,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合作,统筹兼顾,优势互补;要注重现代工业、农业、物流业、商贸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生态保护,扶贫帮困的融合推进;要注重与京津冀经济圈、“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相衔接共同发展。要通过科学规划,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支撑带、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不同层次经济区域合作的新纽带、生态环境保护与消除贫困的新抓手。
二是要加强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长江经济带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要把调结构同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紧密结合,要通过调结构使各项举措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创业就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优势,通过创新促进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破解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难题,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转型。
三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和保护环境。长江上游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也存在一些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区,因此,长江经济带建设更要突出生态特色,保护环境,要注重现代工业、现代农业与生态环保、两型社会建设融合发展。从农业方面来说,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要制定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和一些鼓励政策,尽量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特色品牌农业,走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和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四是要搞好区域合作和扶贫帮困。长江经济带建设就是要充分考虑三大经济区的差异,优势互补,加强不同层次经济区域之间内在合作,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龙头作用,通过产业、资本、技术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要通过长江经济带上游发展的加快,三大经济区总体市场规模的扩大,差距的逐渐缩小,从而实现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根本性脱贫致富。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