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冷却 C轮之后还有几轮?
发布时间:2015-9-1 11:45阅读:564
“B轮终、C轮死。”在2015年下半年,这似乎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一个舆论风向。
融资停滞或者说从曾经的“疯狂”冷却,资金从跑步进入互联网金融平台到慢步缓入,甚至到徘徊不进,这背后有着股市等二级市场环境的综合影响,也暗示着互联网金融行业“质”的变化。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2014年之前几乎没有拿到C轮融资的平台,而至今获得D轮和E轮投资的仅有趣分期,近日获得由蚂蚁金服领投的2亿美元E轮融资。
C轮之后,融资难上加难的观点获得了多位专注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投资者的认同。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现状是投资外部环境和平台本身共同的作用力下形成的。从外部投资环境来看,二级市场在2015年6月之后的强震荡直接传导至一级市场,无论是资金体量还是资金活跃度均受到影响。此外,对于平台估值的认定也正在回归理性,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在等待平台水分挤出。
从互联网金融平台来看,目前缺少较好的退出渠道,较为看好的是专注于细分行业的小平台作为上市公司的业务布局,走向“被并购”;另一方面,在监管趋严的形势下,合规风险进一步加大,资金“等等看”的情绪加重。
二级市场出口“冰封”?
“股市震荡不仅仅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融资有影响,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都产生巨大的‘震动’。”一位参与投资多起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出了目前行业融资遇冷的趋势。
“我们估计,股灾后资金净流出规模在4万~5万亿元,占此前牛市顶峰时期流入股市资金的一半左右。”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指出,股灾后由于流动性、股指走势以及监管政策均发生方向性变化,各类投资资金出现撤离。
“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的出口,一级市场项目未来在二级市场寻找出口,当下,出口受到影响,一定会往上游传导到一级市场。”上述风险投资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股市从“疯牛”到暴跌的骤然转化下,互联网融资寒冬或至,平台“B轮终、C轮死”的舆论口风蔓延。一位风投机构投资经理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之前疯狂的资金涌入布局让不少平台估值高企,甚至有些平台远远超出其真实估值。“目前估值正在回归,下半年多数平台的价格会大幅降低甚至可能折半。”该投资经理说。
如果将互联网金融做为一个金字塔型的行业来看,最底层包含货币基金、支付以及征信等基础行业;第二层则是票据、P2P、P2B等直接面向借款、贷款等小额信息中介平台;第三层则是以股权众筹为代表的股权结构投资平台。
在聚爱财CEO任衡看来,VC/PE对于上述三个阶梯的平台类型已经基本布局完成,加上目前整个行业进入“监管期”,这两个因素是整个投资趋于冷静的重要原因。
一位风险投资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投资的外部资金收紧也是重要原因。2015年上半年之前股市处于上升期,资金面整体宽松。如今二级市场股票“跳水”,VC正在“闹钱荒”。
小步快跑 拆分子公司
当资金和政策“紧箍咒”同时缩紧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面临愈发“纠结”的投资机构,投资决策时间拉长,是不少平台的现状,一旦融资停滞不前,可能会出现平台流动性问题。
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创业期以赤裸的“烧钱”方式存在着,资金到位的速度和体量与平台发展速度和规模高度吻合并正相关,而不同时期同样体量的资金投入市场,能够听到“回响”又是不一样。
在这样的行业规律下,融资趋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行业发展进入困难期。平台未来怎么发展?
任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平台应该压低自身估值,放平融资心态,不可操之过急。具体操作上,应该小步快跑,将融资金额进行小额拆分,多次融资,“这种方式不仅操作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平台股权的稀释。”任衡说。
对于小步快跑,任衡以实际数字举例,假设某家平台估值为4亿元,目标融资额为1亿元,那么未来融资主体将占据25%的股权。对此,可以进行拆分,每次融资2500万元,共分四次完成。假设第一笔融资时平台估值3.5亿元,当融到第一笔后,平台估值很可能就跃升为5亿元,随后融第二笔2500万元后,平台估值可能调高为8亿元。随着平台估值的攀升,融资资金在平台股权中的占比逐步下降,股权稀释并不严重。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