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流动性为何陷困局 四大难题待解
发布时间:2015-8-25 07:52阅读:376
自2014年8月25日,新三板做市转让制度正式实施,至今,正好满一年。新三板市场做市深陷流动性困境,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投资者门槛过高、做市券商的定位偏差、做市商数量不足、政策预期不明朗等是主要成因。
曲高和寡
投资者门槛过高
投资者门槛过高导致投资者数量不足,这是业内认为新三板流动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天弘基金股权投资部基金经理李蕴炜认为,目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困局是由于投资者门槛设置过高造成的。
李蕴炜称,“从市场结构分析,目前参与三板市场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500万元以上的个人客户,这部分投资者由于资金实力较强,更希望凭借资金优势参与给予一定折扣的定增市场,而不是二级市场,这造成一二级市场资金对比不平衡。”
国信证券(16.48, -1.83, -9.99%)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鲁先德也表示,现有的投资者门槛是基于协议交易制定的,在交易方式多样化之后,做市制度出来后也没有发生变化,投资者适当性门槛实际上可以做一些更为多样化的处理。
万家基金总经理助理张军也称,市场参与者数量较少是流动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张军称,“与二级市场比,新三板市场门槛过高,参与者数量较少,加之近期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缺乏外部增量资金入场,市场活跃度自然不高。”
定位PE
做市券商定位有偏差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券商作为做市商主体,本来的盈利机制应是促进市场流动性,赚取做市成交量的佣金,但实际中很多券商由于资金、盈利目标等要求,将自身定位为PE角色参与投资,捂股惜售,导致流动性严重不足。
九泰基金总裁助理郑立昌分析,理想的做市商盈利机制是通过促进市场交易,赚取做市成交量的佣金。但现在这个盈利机制尚未实现,很多做市商是通过买卖价差来实现收益的,就把做市业务当做投资了,背离了做市商制度设立的初衷。
中融信托投资经理柏谦也认为,由于券商自有资金不足,很多券商并不是以交易商的角色,而是以PE的角色参与做市,希望赚取差价,而不是期望扩大交易量,赚手续费。
上海某中型私募的新三板投资经理表示,“券商在新三板做市过程中话语权较大,很多做市商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往往为了拿股权去做市,按照PE的方式去投资,捂股惜售,使得交投不太频繁,比如投资者主动去买股票时,价格会立马提高。他们考虑的是拿股权赚钱,而不是为公司服务、提供报价和流动性。”
洪泰基金新三板负责人冯志认为,券商其他业务一般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承销、经纪、自营业务等,基本都能获得稳定的盈利。但券商对于新三板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也是导致其做市出现问题的原因。
冯志分析,一方面,做市商能够通过定增、协议转让等方式,拿到便宜的股票,如果缺乏明确的盈利方式,做市商本能会依靠卖股票盈利;另一方面,由于做市商赚的是交易利差,本质上是交易性收益,会导致做市商去寻找流动性更好的股票下注,并出现做市商标的相对集中,实际交投不活跃的现象。
资格难获得
做市商数量不足
做市商数量不足则是业内认为做市流动性欠佳的另一原因。
李蕴炜称,做市成交量不如协议转让活跃,首要原因是具备做市资格的券商数量有限,资金有限,单只个股的做市资金被做市商明显分摊。
股转系统8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新三板做市企业数量由3月份的200多家已经增加至731家,而做市商目前为88家,而一家做市企业公司则需要至少2家做市商,按此计算,1家做市商平均要为20多家公司做市。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