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蹄疾步稳资本项目迎高水平开放
发布时间:2022-9-30 09:06阅读:121
“2021年3月,我们参与了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企业,我公司办理了全国首笔业务,帮助集团境内一家成员企业引入美元外债并结汇成人民币使用,实现了跨境资金池项下境内企业资本项目外债资金境内融通使用。”中化财务公司总经理夏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什么是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试点有什么好处?“降本增效”是企业最直接的感受。
“以前,成员企业及主办企业要根据外币和人民币管理框架提交两套备案材料,走两套备案流程。试点后,备案工作量直接减半。”夏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财务公司作为主办企业,无需按照不同管理框架建立两套管理体系,降低了合规风险和运营成本。
夏宇进一步解释说:“试点后,取消了外债结汇所得人民币必须进入结汇待支付账户的要求,结汇资金使用更加顺畅。此外,试点政策实行双向宏观审慎管理,提升了企业跨境融资自主性和资金利用效率。在这一框架下,我公司根据业务实际需求申请了适宜的外债及境外放款额度,帮助成员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有效盘活境内外闲置资金,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
“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落地以来,各项政策的升级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银行和企业来说,两个资金池产品整合为一个资金池产品,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便利业务开展方面效果显著,助力银行与企业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长鲍晓晨对《金融时报》记者谈了该行推动试点的感受。
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上述政策带来的实惠。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切实起到了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截至2022年3月末,北京、深圳10家试点跨国公司办理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金额合计近500亿美元,节约财务成本约9000万元。
“降本增效”后,企业享受到了改革的实惠。而这背后,是十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不断深化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汇管理部门积极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资本项目开放道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在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的基础上,我国以金融市场开放为重点推进跨境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完善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并会同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沪深港通、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序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我国国债先后被纳入国际三大主流债券指数。同时,建立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丰富了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扩围 市场主体尽享开放红利
放眼过去十年,为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外汇局持续便利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相关政策不断深化。“2019年以来,大幅简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业务的外债和境外放款登记手续,促进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优化外汇资源配置、提升外汇资金使用效率;2021年,率先在北京、深圳两地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首批试点;2022年,又陆续扩展至8个地区。”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中化集团是我国外汇管理改革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2005年,中化集团作为第一家非金融企业加入银行间外汇市场;2006年,成为第一家实施境内国际结算集中管理的企业;2012年,获得首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试点企业资格,并办理全国首发业务;2021年,获得首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资质,并落地全国首笔业务;2022年,随着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业务的升级和扩围,又迈出了新的探索。
2022年,试点新增允许跨国公司在境内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集中收付业务。今年上半年,中化财务公司获批该政策,在外汇管理部门指导下,于7月携手工行北京分行成功落地了全国首笔业务。夏宇介绍说:“这项政策提升了我公司服务海外企业的能力,是我们结合中国中化海外企业特点与业务需求,加强全球资金集约、高效、安全管理,促进资金资源整合的又一有益尝试。”
随着试点扩围,越来越多企业有望受惠于该业务。记者获悉,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涉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引进来”与“走出去”齐推进 跨境投资渠道越来越宽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仅仅是我国外汇改革诸多重磅举措之一。十年来,我国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不断推进。
“中国的开放是渐进式开放,即先贸易开放,后金融开放。在金融开放方面,先鼓励流入,后放宽流出;先直接投资,后间接投资;先长期资本流动,后短期资本流动;先机构开放,后个人开放。到现在为止,应该说金融开放已经进入了双向开放的深水区。”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如是评价。
在“引进来”方面,我国落实外商直接投资(FDI)“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构建了以登记为核心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框架。“2012年底,外汇局对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大幅改革,构建了以登记为核心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框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先后取消35项、简化合并14项行政审批子项,并简化申请材料和审核要求,进一步降低社会成本。”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
这些措施让外资更愿意也更容易走进来。目前,中国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国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至2021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约1.3万亿美元,利用外资已稳居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外汇改革举措也在积极服务企业“走出去”更加稳健。例如,2012年,外汇局简化资金汇出管理;2014年,放宽对前期费用管理要求;2015年,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年检改为存量权益登记等,这一系列政策都加大了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
在跨境证券投资方面,投资者的感受更加鲜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境内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稳慎推进,债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先后落地,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随着我国跨境证券投资渠道越来越宽,全球投资者也更加青睐中国市场。当前,我国国债先后被纳入国际三大主流债券指数,进一步说明全球机构投资者对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成果的认可。
“宏观审慎+微观监管”框架不断完善 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开放不是一放了之,要建立宏观审慎的框架。”管涛表示,随着资本账户越来越开放,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难度将大幅提高,相关风险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成机理和表现形式。归根到底,是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要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保持改革与开放进度的大体匹配。
对此,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在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过程中,风险防控与改革开放始终是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要统筹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金融体系建设发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等,合理把握各项开放举措的时、度、序,建立健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不断推进开放条件下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该负责人表示。
前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外汇管理部门将主动作为,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切实做好逆周期市场化调节,加强市场预期引导,有效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外汇市场研判,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箱,积极防范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有效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