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率为什么上升了?
发布时间:2022-7-17 07:14阅读:1726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境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03.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据今年二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度上升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度下降3.7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意愿的边际上升,投资意愿的边际下降,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局部地区有所反复,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
由于受到新馆疫情的影响,在大量企业倒闭的背景下,青年失业率上升,使得中国的主要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水平的下降。今年二季度上升的居民储蓄意愿也是表明了当前的中国国人更愿意把前投入到储蓄而不是投资。但是在当下经济遇冷的大背景下,如何增加政府和社会投资,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实现内循环战略,盘活国家经济成为了最主要经济问题。在过去,中国经济遇冷的时候依靠政府的力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今年不能像以前那样大规模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呢?我认为,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以及同过去相比可用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缩小的大背景下,想要再次通过大规模基建投入盘活经济的概率越来越小。从是股票市场看,在今年3-4月,房地产上涨一波行情之后,房地产近段时间涨幅已大不如前。再加上最近各地频发的烂尾楼事件,我感觉房地产后期能走起来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居民储蓄的增加其实和这几年房地产不景气也有关系。在以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比较大的时候,房地产作为周期之母,对于上下游的带动效应强势,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很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了当地政府税收,居民买房后在今后的时间享受着房地产增值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便是算得上多方获利。然而在房地产迅猛发展了近20年后,中国的房地产趋于饱和状态,一个家庭拥有2套、3套甚至更多的房产的情况增加,但是这同时也是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使得其他非房地产的企业筹融资不易。中国在经历20年的城镇化进城之后,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逆城市化的趋势。城市化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化率总体的逐年提升以及部分地区的逆城市化趋势,势必会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受到打击。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居民投资受阻,餐饮、酒店、航空、旅游民宿等行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居民投资的意愿减少,从2010年—2019年中国境内总储蓄率逐年下降,而到了2020年,也就是新冠疫情的肆虐那年之后,境内居民储蓄率攀升,从原来的44.21%上升至45.32%,居民愿意更多把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国家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而如今出口减少,导致了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意愿降低,不愿意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个人居民能够接触到传统的投资渠道,餐饮、娱乐等也因为疫情的原因,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打击。使得原本用于投资的资金为了规避风险选择了储蓄。因此眼下问题在于,由于疫情导致服务业受到打击,使得政府税收减少,无法通过以往的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居民也为了应对随时可能来临的失业问题,不敢消费,不敢投资,只是想进行储蓄,所以储蓄的增加对于投资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疫情在未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那原有的储蓄资金势必会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或许那个时候就是市场投资新生的开始。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