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参与者应立足长远 多管齐下实现多方共赢
发布时间:2015-8-19 07:53阅读:366
新三板做市制度即将迎来一周年。然而,自今年4月新三板做市转让成交金额达到峰值后出现一路下跌,7月份成交量已降低到峰值的三成。持续数月的流动性枯竭问题被市场各方高度关注,一些人士甚至对新三板发展前景陷入悲观。分析人士认为,在顶层设计加快完善之后,新三板生态链的修复和完善应交给市场之手来完成,而市场短期内遇冷则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对于新三板流动性警报,一些市场参与方认为其根源在于供需失衡,即供给端挂牌门槛太低,截至8月18日挂牌公司数量达到3255家,相比年初已经翻倍;需求端投资者门槛太高,使得有效投资者与挂牌企业数量严重不匹配。的确,新三板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小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供给端采取市场化运作。然而作为高风险市场,为保护投资者又采用行政手段设立较高的准入门槛。伴随市场快速扩容,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会进一步加剧。尽快在需求端推动市场化,适时适度降低门槛不失为解决之道,但让更多资金入场充当“接盘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三板的流动性问题。
从体量上来看,新三板市场空间巨大,未来承接的挂牌企业或数以万计。即便投资准入降到零门槛,成交活跃的也仅是少部分企业。这就要求市场参与各方必须要摒弃短期套利行为,更多的思考如何实现企业价值发现。数据显示,近期在新三板成交遇冷后,做市转让企业的平均估值仍然高达40余倍,除其中少量高成长企业外,大量企业的价格还远远谈不上低估。
今年三四月份在市场火爆时,新三板参与各方更是充斥着疯狂的短期套利行为。个别券商大肆跑马圈地,重规模而轻质量,在做市报价环节不给二级市场利润空间并且积极套现;一些“聪明钱”、“关系户”通过定增等手段在一级市场买入,渴望在二级市场通过做市制度尽快变现;本应该花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去做尽调的投资机构,却被狂热情绪裹挟不得不在一两个小时内做出是否买入某挂牌企业股份的决定;一些挂牌企业不仅在价格上拒绝讨价还价,甚至拒绝投资机构前去调研……近段时间新三板遇冷,实际上有助于市场各方逐渐回归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新三板交易清淡的局面或许还将持续,但不应因市场一时波动而对其发展前景产生悲观。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转型的大业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在这其中新三板的定位最接近纳斯达克[微博]。将来即便是注册制、战略新兴板推出,也是对多层资本市场的完善而非削弱新三板的战略地位。当前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从顶层设计上融通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各个板块,以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尽快释放包括分层、转板、连续竞价交易等制度红利。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