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建设进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15-8-16 19:30阅读:495
自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后,8月10日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地下管廊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提出了强制入廊、有偿使用、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等关键性的政策,凸显出国家意志和决心。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每年投资可达万亿元级别,这将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并给管网材料、安全监测和地下工程等行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相关上市公司如设计股份(91.51, -3.00, -3.17%)、苏交科(25.300, -1.07, -4.06%)、隧道股份(16.08, -0.32, -1.95%)、宏润建设(11.77, -0.06, -0.51%)、粤水电也因此闻风起舞。
万亿地下管廊建设待发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早在2014年6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2015年底前,要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随后,中央财政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今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
“在宏观经济企稳的需求下,基础建设发展尤为重要,地下管廊正在成为稳增长的新着力点,政策扶持明显加快,这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投资主题之一。”相关研究人士对于管廊建设明显看好,认为这一次行动比以往有明显不同,如在8月10日国务院会议上,政府就明确提出各城要编制管廊专项规划,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在全国各城铺开。与此同时,本次会议还强调了落实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管廊安全运行将得到保障。
相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共有69个城市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结合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的披露数据(目前包头、沈阳、哈尔滨等10个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总投资351亿元),两者合计在1200亿元左右。如果未来政策落实、成本分担、资金落地等问题能够妥善解决,按照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个省份平均投资规模500亿元估算(考虑地区差异),未来5年投资规模将在1.5万亿元左右。
两主线介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相关研究人员测算,按目前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万亿元级别的投资。而根据地下管廊建设进程,将会有两条主线受益最为明显:一是管廊的挖掘和建设,对应到投资机会上,包括建筑工程和机械设备(例如盾构机)两类公司;二是地下综合管廊中各类管道、线缆的铺设,对应到投资机会上,包括了管材管件生产商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的完善,如管道、烟气监测等智能设备相关的企业等。
“地下综合管廊具有建设难度大、投资体量大等特点,需要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参与建设,将给建筑类上市公司带来直接的业务增量。”在投资上,申万宏源(13.78, 0.14, 1.03%)认为,按管廊建设受益顺序看,首先受益的是具备较强地下综合管廊设计能力的企业,如苏交科,其设计处在项目的最前端,壁垒较高,有望突破地域限制收获大单;其次是具备较强地下工程施工能力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如隧道股份、宏润建设和粤水电等,此外中国建筑(7.64, -0.06, -0.78%)、中国交建(15.96, -0.13, -0.81%)、中国中冶(8.61, 0.10, 1.18%)、中国中铁(15.11, 0.14, 0.94%)和中国铁建(18.28, 0.10, 0.55%)也具有较强的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竞争力,特别是中国中铁旗下还有专门生产盾构设备的子公司。
当然,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面积展开后,首先就是对盾构机的需求。据海通证券(17.43, 0.18, 1.04%)计算,数年前中国需要盾构机80~100台/年,若按目前已开工的1000km地下管廊推进加速,以及十个试点城市共计300公里对盾构机的需要量推算,保守估计我国3年内需要216台盾构机的新增需求,而这还不考虑后续若干政策推进所带来的万亿元投资估计,仅限于短期计划若成功实施就会对我国盾构机市场造成翻倍的影响。以天业通联(17.05, -0.10, -0.58%)为例,其盾构机2014年收入3.55亿元,占总收入的56.23%,该公司对盾构机业务拥有足够的弹性。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