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A股短期不悲观 仍在如来佛手掌中
发布时间:2015-7-28 12:54阅读:615
短期不悲观:短期管理层“后救市”时期的政策选择仍决定市场走向。7月27日,A股市场再次出现大幅调整,上证指数下跌8.48%,创业板指下跌7.40%。部分媒体报道认为IMF[微博]施压管理层推动救市资金退出是主要原因,但我们认为将此次下跌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更为合适:(1)美联储加息预期趋于明确,外资撤出新兴市场国家的预期升温;(2)上周部分乐观的投资者预期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将很快落地,预期落空投资者选择短期撤离;(3)近期市场的快速上涨的本质仍是超跌反弹,反弹过快过高出现筹码松动符合趋势投资者的一般策略。实际上即使是前期调整的底部,新经济相关板块的估值也并不便宜(创业板88.23倍,中小板56.60倍),反弹过后新经济估值又回到了非常贵的水平(创业板103.08倍,中小板61.58倍),可见反弹始终缺乏估值的安全边际。短期主导市场风险偏好的核心因素仍是管理层“后救市”时期的政策选择。当前市场大幅调整,流动性丧失的情况再次出现,反映出市场预期和情绪尚未彻底平稳。如果市场继续快速下跌,本已非常复杂的博弈格局将雪上加霜,这绝非管理层希望见到的情况。证金公司仍有可能适时干预市场稳定预期。另外,存量资金加仓的进程并未结束,连续的恐慌性杀跌并不具备卷土重来的基础,因此短期不悲观。但此次预期稳定后,市场对于“仅仅是反弹”的认识将趋于明确,对于反弹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认知也将更加充分,反弹的速度和高度都将受限。根据我们的测算,市场资金处于紧平衡状态,资金供需差额不超过3000亿元。这意味着证金公司的资金力量仍能够左右资金供求格局,短期市场“仍在如来佛的手掌心当中”。快速下跌不必过于悲观,反弹重来更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善于交易的投资者仍可“火中取栗”,这本就是能者得之的“交易钱”;但对于灵活度较低的投资者,保持一份淡定可能才是最优策略。
中期难乐观:A股市场需要“重建”。表面上,当前A股市场的矛盾体现在:(1)“恒星”互联网下山的时候,新的龙头板块尚不明确;(2)救市筹码如何退出仍有较大不确定性;(3)两融和股权质押风险并未完全消除。而本质上,化解这些矛盾需要A股市场在资金供需、市场信心和估值体系上进行“重建”。拉长时间段,大类资产配置格局仍有利于股权;未来货币政策的本质依旧是“中国版QE”;中国推进改革发展、新经济仍是必行之举,仍需要资本市场繁荣辅助,我们依然认为从一年以上的周期看,“慢牛”可以期待。但慢牛以重建为前提,而重建需要时间,因此“震荡分化,休养生息”是2015下半年市场的必然选择。
资金供需的新平衡需要重建。我们建立了股票市场资金供需的分析框架。虽然救市政策出台后,资金需求方IPO、再融资、大小非减持都被控制,但是资金供给方场外配资和两融等受制于去杠杆,公募净申购受限于银行渠道对于股票市场的谨慎,保险救市任务之后继续加大权益配置比例空间有限。资金供需的新平衡需要重建,而这个平衡可能是一个供需均收缩的紧平衡。
市场信心需要重建。管理层仅呵护“慢牛”,4500点救市退出的一致预期以及去杠杆抑制了风险偏好的快速恢复,但管理层确保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市场向下同样有底。未来市场将大概率呈现波动幅度逐步收窄的休养生息状态,用时间换取新主线的出现和市场信心的重建,使股市风险溢价逐步从高位回落。
从PE到EPS,市场整体的估值体系需要重建。2015年上半年盛极一时的“市值故事”现在已不被接受,资产管理行业需要从新的角度(“硬邦邦”的业绩)挖掘投资机会,市场整体的估值体系需要重建。上涨途中,50倍PE市盈率的公司股价还能在新故事的驱动下趋势性上行至100倍PE;跌途中50倍PE若无令人心动的新投资故事恐怕难以力挽狂澜;虽然蓝筹股无大泡沫,但国际视野下也不便宜,我们6月初建议均衡结构至今超额收益过于突出,加之救市资金可能有序退出的背景下,蓝筹股股价难免受到压制。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