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纵论股市巨震:市场化且行且珍惜
发布时间:2015-7-27 13:56阅读:386
[“认真研究股市巨震的问题在哪里:是杠杆的问题、工具的问题、技术的问题,还是监管的问题、政策的问题?原因可能很多,必须弄清楚。”]
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过去两周的A股市场毫不为过。在多头与空头、政府与市场的激烈博弈中,空前的“股灾”席卷了整个金融市场,影响了国民财富的分配。为此,英凡研究院近日组织研讨,邀请多名金融专家和资深业者,共同探讨此次股灾的成因及破解之道。
为什么会出现大跌?
王永利:近几年,中国货币量快速增长(当前已是2007年末的3倍以上),金融市场快速扩张(A股市值也已翻番),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增强,信息传递快捷多样,而管理方式落后于市场的快速变化。
本次股市危机暴露出:在应对危机时的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甚至今天回头看,股市大幅调整原因到底是什么,仍是众说纷纭。
陈道富:巨震发生只是迟早的问题。上证指数4500点的时候,有些资深交易者已经开始退场。
当市场跌幅超过20%以后,自我负反馈的机制产生了,这个时候市场没有很好的熔断机制,并与其他的市场产生联动,很容易从股市巨震向金融危机转变。
但若一开始政府就对股市的表现有判断,股市就很难形成真正的价格发现。
赵暖:在中国这个大金融市场里,这两年政策的变化有几个标志性事件。2013年6月发生了一次“钱紧”,这样一个极端情况说明金融市场出现一些错配。2014年9月出台的43号文,带来的收缩使得地方平台的压力加大。之后政策也在不断地尝试一些新方法:膨胀资产,扩大权益,降低负债比例,同时通过激活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趋势是明显的。后来慢慢就成了各个方面的预期。所以到了5月份,市场加速上涨的时候,大家可能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认识的深度不同,但是预期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认为这个是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出路。而完全一致的预期,就造成了很强的共振效应。当股市掉头向下的时候,这种共振就会产生剧烈波动的后果。
而本次股市调整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个也不必扩大化,会打乱一些原来的部署,但是经济体这么大,还是有修复的韧性,探底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据一些媒体报道,人们往往把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对立起来,认为居民的财富配置在地产和股市之间是一个翘翘板效应,但其实,这两者之间是联动的,地产是一个长产业链的经济,开工率和投资增速这些东西都带动上下游产业,也带动经济基本数据,而那些数据又是股市基本面分析的支撑,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所以,当我们要去想怎么搞好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时,就要具体看看,所谓实体经济,它指向哪里?哪些产业称得上实体经济?哪些指标可以衡量?找到这些对标,就会有对症下药的办法。
陈龙:本次股市调整原因可能来自三方面:一是它是资本市场基本规律的结果;二是,政府、媒体、金融机构到投资者都广泛引导、宣传、参与,与政府倡导的解决融资难的国策结合,表现在场内场外融资大涨,券商和银行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泡沫;三是配资导致的高杠杆炒股。
当然,市场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归结为股指期货;有的归因于国外势力;对此,个人不敢苟同。
政府救市利弊
李荻:据个人观察,本次救市经历了几波:端午节小长假后的第一波救市,是微信朋友圈救市,各个群里很热闹;第二波是媒体的救市,大标题都很抓眼球,但缺乏深入的讨论;第三波是国家队救市。
回顾这次的救市,其实跟当年救房市是一样的,较多动用了行政手段。个人认为,未来的监管思路和手段需要提升,监管的技术化水平要提升,管理的逻辑也要提升。
陈龙:股市的涨跌是常态。美国2008年道琼斯从14000点跌到6000多点,政府也从来没有注资买股票的。那些配资斩仓的,生死自负。
救市有两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要让金融机构(券商和银行)因此倒闭,从而引发金融体系风险。美国的做法是在不得已的时候购买金融机构手上的债券,甚至接手金融机构。第二个原因是股市大幅度下跌可能会打击消费者信心,并给企业带来冲击,导致经济衰退。对这个主要的对策是利用宽松的政策和政府表态来鼓励市场信心。
救市是不能随便用的。股民和金融机构都需要吸取教训,并付出代价。否则导致的道德风险会引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说救市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安排,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在一个牛市里面救市,所做的事情就更需要仔细思考。
王永利:对金融市场风险要高度重视。金融市场风险有瞬间爆发的特性,也有系统性传染的特性,在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分割、实行分业监管的情况下,更需要国家级的应急体系。比如,需要设立国家金融安全领导小组,设立国家级平准基金等。
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尊重市场、尊重规律,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中国需要更加市场化,减少行政干预,不当的干预会破坏规则,打乱市场预期,而干预的结果也可能背离初衷。
汤珂:美国市场70%都是机构投资,相对理性地在投资,中国大量的是散户投资,因此在极端情况下需要政策的干预。
关于救市,一是中国应以更市场的手段干预市场,减少行政干预;二是建议将资产价格作为央行[微博]宏观审慎监管的抓手,成立2000亿元的平准基金,归央行管理;三是建议以股指期货作为主要干预手段。
震荡中,股指期货发挥了信号作用,应利用这种信号作用,将基差作为管理资本市场的重要信号。总体而言,股票市场存在涨跌停、停牌、融券难度大等制度设计问题,相对而言,期货市场要好很多,流动性更好。当出现以下信号时,应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警示信号:周平均升水贴水幅度或者均方差超过3%,单周波动率超过50%,单周股市下跌幅度超过30%。其原理在于,基差大小反映了股市的流动性。股指期货实际上为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利用平准基金干预股指期货市场,就给市场预期以明确的信号。以周为单位,平均的升水、贴水额度或均方差超过3%情况下,就进入市场的干预。
从大跌中应该学到什么
汤珂:投资者与其去做场外配资不如去做股指期货。我们看到场外配资和股指期货具有一些非常类似的特点。期货是一种杠杆交易产品:具有流动性好、T+0交易、杠杆投资、容易卖空等特点,从而发挥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市场信号、卖空渠道的作用。
股指期货的一大特色是卖空渠道,在一般市场环境下,它能起到降低股票波动风险的作用。中国融券的比例非常低,有时很难融到券,相比之下股指期货卖空是很容易的。买卖的对称降低了股票的波动率,降低了股票的风险。
本次市场调整中,期货市场发挥了一定的套期保值功能,不能否定期货市场的作用,它是高位震荡时,很好的套保工具。期货本身是中立的。从本次7月7日、8日的千股跌停时,现货投资者通过期货避险,改变了期现货之间升贴水的状况。正常表现为轻微升水0.1%,而当时转变为贴水5%,为大量套保者提供了流动性。
王永利:认真研究股市调整的问题在哪里:是杠杆的问题,工具的问题、技术的问题、还是监管的问题、政策的问题?原因可能很多,必须弄清楚。在监管中要增加情景分析和实证环节,对重大政策的实施,要做好压力测试,防范最坏的结果。放开杠杆融资,必须把整个链条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这次我们看到很多场外融资,脱离了监管的视野,成为加剧波动的原因。对于监管,最怕的是不了解市场真实数据。
陈龙:此次大跌会引发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深刻反思,并影响和金融创新相关的政策进度。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后这样的挑战还会出现。那么人们吸取了什么教训呢?
第一,中国金融业是一个痛点很大的行业,大力推动金融体系改革是应该的。第二,历史上所有的金融危机都和泡沫与杠杆的结合有关,所以对这种结合要有警惕和预判,不要以为新时代来了,所以此次不同。第三,政府需要反思靠牛市拉动经济的逻辑。三点合在一起,就是我们需要对资本市场和经济的关系有一个框架性理解。
对于股民来说,第一点需要记住的是政策虽然和市场相关,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比如政策论调想让股市上5000点,很多投资者就是这么牺牲的。在过去20多年中,政府曾经多次试图拉动股市,效果并不明显。你可以问问自己对政策和宏观的分析帮你赚了多少钱。第二点是牛市的情绪已经过去。股市上涨必然来自于三个方面:基本面好、预期好、相信别人会买。现在基本面很难看,预期和击鼓传花的心态被这次下跌大大动摇了。即便再次上涨,也会更小心。创业板和小盘股因为涨得太快,泡沫并没有除尽,风险依然很大。第三点是在一个波动性很大的市场,不要轻易抄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