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有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2021-9-18 11:08阅读:745
意义就是,用一个更开放的市场,为我们强调了很多次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和资本支持,毕竟,“卡脖子”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赶上,需要大量的、长久的健康资本投入,来支撑这些未来之星继续走下去。
其次,美国证监会今年多次对我们出海的中概股耍流氓,《外国公司问责法》,暂停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并要求披露更多信息,再加上某打车软件的倒行逆施,都告诉我们,别人开的场子,规矩永远别人说了算。
最后,我们对全世界承诺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包括最近取消QFII和RQFII的投资额限制,再到取消银行、证券、期货等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我们是在实打实的吸引国际金融来中国市场投资,现在,我们可以吸引优秀的外资企业在中国上市,造一个新版的纳斯达克。
融资,保护,和开放,这就是木木大看到的北交所的意义。
以下是分析。
昨晚,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致辞,然后扔出一个重磅消息,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
出消息大概是八点多的样子,昨天的文章已经安排了,想今天再慢慢聊,结果群里某些同志强烈要求木木大加班(还不给加班费),所以昨天迅速攒了一篇发在知乎上,今天再来补充一下。
这样一来,这已经是我国内陆的第三个交易所,我国的第五个交易所(港交所、弯弯交易所)
首先,其实这不是个太新鲜的事儿,早在2016年就已经有了风声,那时候,就有预测,说新三板将会在五年内更名。
这条新闻,是2016年9月2日发的。
2020年,证监会主席多次提到了深化新三板改革。
今年2月,易会满主席指出,将积极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市金融改革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引导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支持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其实,身为全国金融、决策和信息中心,很多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北京,却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对整个金融业态来说是不健康的。
然而,因为北方整体的金融活动不发达,所以那个时候,选择了把“新引擎”的新三板放在了北京,目标也定的非常有战略意义,是要成为像纳斯达克一样的交易所。
我们老听到纳斯达克很厉害,好像很多科技股都在那里上市,咱们的出海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也都在纳斯达克上市。
作为美国三大期指之一,纳斯达克(NASDAQ)代表着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ssociation,即全美证券商会自动报价系统。
美股的三大系统,纽交所,美国证券市场,还有纳斯达克。
前两者都有自己的实体,对应我国的上交所和深交所,而纳斯达克,长远看,就是我们新三板未来的样子。
纳斯达克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化非实体的证券市场,由于当年是唯一一个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易的交易所,所以成了世界上最成功和发展最快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纳斯达克上市的条件,相对较低,对科技型企业更友好。
只要是生化、医药、信息、光纤、通信、制造等公司,经济活跃期超过1年,且具有成长性,就可以在纳斯达克上市。
当然,对资产净值和营收有一定要求,但是相对宽松很多,但是整个上市流程要简单很多,符合条件的公司可以在一年内完成挂牌上市。
主要聊两点,新三板的前世今生,北交所的意义和未来。
新三板的过去和未来
新三板,对应的是老三板。
一板对应的是含中小板在内的主板,二板是创业板市场,然后场外被成为三板市场。
老三板,就是2001年7月成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新三板,就是在老三板基础上产生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进入代办转让系统”。
新三板的上市难度,比主板更低。
不受高新技术企业限制,只要依法设立存续满两年,业务明确,治理健全,然后股权明晰,合法合规,就具备在新三板上市的条件。
新三板的全称,是全国中小股份转让系统。
2013年12月,由国务院发文确定,明确了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地位,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服务。
成立到现在,已经给7304家企业提供了融资,其中民企占93%,中小企业占94%,融资规模超过了5000亿元。
2014年,新三板首次引入市商制度。
2016年6月,开始学习纳斯达克的做法,分层管理,财务和公开要求达到要求的可以进入“创新层”,而暂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的企业进入“基础层”。
2018年,又对交易制度进行改革,引入集合竞价。
2019年10月,证监会宣布再次深化改革,创新层上面再加一个精选层,这个时候就有了新三板IPO概念。
2021年2月,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了精选层到科创板,创业板转上市板的“升级条件”。
那么新三板到底有什么好处?
首先,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新三板融资了。
我们常说中证500、中证1000代表中小企业,其实,能进入中证1000,都不能算是小企业了。
所以,真正小微企业的融资,还是需要另辟蹊径的,新三板上市,就是给小微企业提供这个便利。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很多行业已经出现了强者恒强甚至是龙头独大的格局,然而很多行业这种类似“垄断”的格局其实换种说法就是缺乏竞争和挑战。
用新三板的各种便利(交易机制、融资制度、监管机制等),其实就是给中小企业一个通过创新来挑战龙头的机会。
总之就是,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持续的金融支持,才能负担得起持续和大量的研发投入。
北交所,新三板的“升级版”
好,新三板挺好的,好像也挺有用,那为什么还要特地再升级,搞出个北京交易所呢?
首先,北交所不是完全替代新三板,而是替代了刚才说的“精选层”。
也就是说,未来的格局,是基础层,创新层,然后就是北交所。
这可不止是换了个名字,这意味着,以前只能挂牌而没有上市的企业,有了交易所,可以上市了。
一旦基础层和创新层里的企业具备了进入北交所的条件,理论上就可以通过一级市场进行融资,融资的规模就比可转债等要大的多。
而且,有了北交所,从创新层升级到北交所的条件可能放宽,现在,创新层到精选层需要至少一年的挂牌时间,而且需要转到深圳交易所或者上海交易去上市,有了北交所,就可以直接在同一个交易上市了。
另一方面,我们目前有的三个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要么是在珠三角区域,要么是在长三角区域,而幅员辽阔的北方地区,特别是咱们的京津冀地区,其实是缺少一个自己的交易所的。
何况,这个交易所自己的特性很鲜明,就是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这样,科创板负责“硬核科技“,为那些努力解决“掐脖子”技术的科创企业提供支持,创业板更多的是跟传统行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新三板,本身接纳的企业比较宽泛,不拘一格,给更多行业的优秀企业提供一个融资渠道。
还有一个点,纯粹是猜测,目前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消息来证明这一点。
为了给中概互联网公司的科技部分、新的互联网科技型企业以及在中国有业务的海外科技型公司提供在国内上市的条件。
早在4月份就有传闻说,我们希望建立新的交易所,给中概股提供一个在国内上市的机会,也给在国内有很大盘子的外资企业一个上市的机会。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很简单,因为漂亮国太不是东西了。
其实,3月份的时候,美国启动《外国公司问责法》,已经大大提高了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难度和门槛,而且,滴滴的事情,又让我们看到,让这些掌握很多郭嘉安全信息的企业跑出去上市,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毕竟,那时洋人的场子。
现在,我们也有场子了。
设立一个新的交易所,就给我们承接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资本回流,以及吸引海外优秀科技公司在中国上市,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
当然,有人会质疑,当年因为盈利能力和公司本身不够大而出海的互联网巨头们,现在已经变成了参天大树,怎么可能还在新三板上市?
这个嘛,整体上市当然体量太大,不适合新交易所。
可是,是不是可以单独拿出科技属性强的板块来重新上市。
一方面,可以给中国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新业务和科技业务中。
另一方面,就像最近的500亿1000亿一样,姿态还是要有的,不是吗?
祝周末愉快。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