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字聊透保险规划,从底层逻辑到决策权衡
发布时间:2021-9-1 10:34阅读:366
目录
1.买保险的底层逻辑
2.保险的分类
3.怎样规划保险
3.1 测算保额
3.2 该花多少钱买保险
3.3 如何选择保险产品
4.健康状况如何影响保险选择
你可能听过很多人聊过保险,
有人会跟你说,买保险就是买公司,大品牌有保障,
有人会跟你分析,每个产品的性价比高低,多花一分钱都是智商税,
有人会告诉你,除了社保,别的保险都是骗人的。
我一直坚信一个道理,
任何单一维度的断言都是耍流氓,
比如刚才这句话,只是我的价值观,没有论证,也是耍流氓。
虽然如此,存在即合理,兼听则明,这总是没错的。
所以我希望从底层逻辑分析起,至于上层的结论,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可能大相径庭。
我无法给你一个精准的答案,因为我不比你更了解自己,
所以我要提供一套思考框架,不去计算每一分钱是不是花到了极致,更多是从方向性上把握,一起追求模糊的正确。
如果你希望快速把钱花掉,可以跳过这篇文章。
如果你关心,保险是否真的帮你解决问题,可以继续阅读。
1
买底层逻辑
我们买保险,是为了当风险发生时,让保险公司替我们承担对应的后果。
所以,
买保险的过程,就是在梳理自己不同风险情况下,可能承受的损失, 然后选择足额的保险产品来覆盖这部分损失。
所以,对于保险,我们可以抱持的理念是,
有风险缺口,才需要购买保险;
没有风险缺口的情况,不需要买保险。
对于人身来说,最核心面临了四种风险:老、死、病、残。
老,是指衰老,指的是我们有限的资金储备和不确定的长寿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比如准备 100w 活到 80,结果运气好,活到了 90,于是可能后边 10 年就没钱养老了。
所以他会构成第一种风险。
死,这个好理解,尤其是经济支柱身故,可能配偶,子女,父母,未来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都会没着落。
英年早逝,对于家庭的打击尤其巨大,这是第二类风险。
当然还有一类是寿终正寝,可能出现财产继承的纠纷,这也是死亡风险的一种。
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风险还不明显。
病,是人们探讨得最多的,大家都觉得生不起病了。
一方面是直接损失,比如医疗费用。
另一方面是间接损失,比如收入损失、康复费用。
这些都是健康人不会付出的成本,所以也会构成风险。
残,尤其是意外导致的伤残,是一类非常突发的风险。轻的可以是磕碰摔伤,重的可能是交通事故。
一旦产生残疾,就会导致长期的收入减少。正所谓人活着,钱没了。
一般来说,这几个风险的特征有所不同。
病残是早期就容易面对的风险,往后就是大病和英年早逝,最后是面对养老和传承。
买保险,一般也会按照这个顺序,预算不足的时候,先买前边,有预算就往后买。
当然,更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先后只是统计意义上的。
对个人而言,发生的顺序从来都不固定。
比如有的人年年体检,身体健康,忽然就检测出癌症,这也不是稀罕事。
主要是因为检测手段本身的也不是 100%精准,明天和意外也不知道谁会先来。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做保险规划的时候,
更多可以从发生的后果严重程度来判断,是否购买相应的险种。
对于不确定的事物,不预判,只应对。
对于疾病、残疾和早期死亡,都是不知道会不会发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的风险,我们叫黑天鹅型的风险。
这类风险几乎只能依靠保险来做转移。
而衰老是个确定发生的风险,目前没这么紧迫,但是也需要关注,不能等他迫在眉睫了,我们叫灰犀牛型风险。
这类风险可以通过各类储蓄投资工具来负担,保险只是其中一环,最好也能提早准备。
这些就是人生中面临的风险,
我们思考保险配置,其实就是要思考,
假如自己身上发生了某个风险,对自己、家人,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思考越清晰,做保险配置时,需要权衡的地方就会越准确。
假设发生风险后,我们需要看看自己有哪些应对的方式。
比如有的人有资产,他就可以考虑出售资产来应对。
有的人是配偶收入很高,完全可以负担风险。
有的人也会选择通过借贷来应对风险。
我们有多大的损失风险,减去我们愿意使用的手段能够弥补的部分,
就是我们自己无法承受的风险。
这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把风险分摊给保险公司。
每个人在面对风险时的选择不太一样,也造成了每个人最后需要的保险金额和类型不同。
2
保险的分类
刚刚我们提了四种风险,对应每种风险有若干种不同的保险解决工具,我们来了解一下。
对于意外伤残,用意外险,解决伤残导致的长期收入损失,用来生活;
对于疾病治疗,用医疗险,解决社保不报销的医疗费用,用来治病;
对于大病损失,用重疾险,解决患病期间家庭的日常开支,用来养病,也可以支付一些意料之外的医疗支出,比如跨境购药、出国治疗;
对于英年早逝,用定期寿险,解决英年早逝导致家人的生活受困,比如配偶无法生活、孩子没钱教育、父母无钱养老;
对于自己养老问题,用养老年金和增额终身寿险解决稳健型投资,自己还需要去做一些其他相对高风险投资,提升总体收益;
对于财富传承问题,用年金保险在生前给孩子一笔可持续支配的现金流,用终身寿险在生后把财富定向传承给子女。
当然,还有一些用保险规划现金流,或者是用作资产隔离的高级操作,我们在此不做涉及。
一般,
初次配置保险,可以重点关注的是前四个类型。我们也叫健康保障类的保险。
后期随着家庭收入增多,我们可以配置教育年金、养老年金、增额终身寿等。
他们主要帮我们克服人性弱点,确保需要用钱时能够有钱可用。
这些是带有储蓄功能的保险,解决的财务筹划类的问题。
这里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重疾险和医疗险,大家会经常有误解,
医疗险是怕没钱看病买的,重疾险一般是遇到可能引发长期失业的疾病,用保险金来保住生活的。
每一种保险,都只收取了特定风险下的费率,所以也只会在特定风险发生时进行赔偿。
比如重疾险是按照具体疾病的类型来拟定费率的,不在疾病清单中的疾病,就无法赔偿。
比如医疗险是根据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来拟定费率的,因此除了少数特定情况,几乎不存在需要患特定疾病才能赔付的问题。
当然,也有的情况,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
比如意外险,就只会在发生外来意外伤害时,才会进行赔偿。
有时候新闻中讲的猝死,对家人来说很意外,但本质上是由于自身疾病导致的,意外险一般不会覆盖。
不同险种,各有分工,
如果希望获得更全面的保障,就需要采用多个险种组合。
3
怎样规划保险
谈完了基础的保险常识,我们接下来要了解如何做保险规划。
里边分成两件事情:
第一,测算每种风险情况下,我们需要保险公司理赔多少金额,才能确保我们的财务生活不发生巨大改变。这就是所谓的保额。
第二,使用何种产品,在满足保额要求的前提下,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3.1
测算保额
我们刚刚提过需要测算不同情况下,我们到底需要多少钱来解决问题。
不过抽象地想,会容易遗漏。
所以我做了一个测算工具,可以通过填表,
来评估假设自己遇到风险的话,需要支付哪些费用。
具体表格可以私信我获取。
第一部分是家庭资料,
这里边出生日期影响保费价格,职业影响是否能投保。
其他家庭成员,会影响家庭责任的大小,一般会填写父母、子女。
如果有其他你必须负担他的经济的人,也需要填写进去。
一般日期精确到月即可,如果临近生日当月,就需要精确到日期,避免跨生日调费。
第二部分是应备费用,就是我们说的如果遇到风险,哪些钱依然不得不花的。
应备费用=生活费用+住房费用+父母孝养金+最后费用+教育费用+其他贷款+其他费用
保障目标,是让自己的财务状况,在遇到风险时不产生巨大变化,
所以需要把正常情况下的费用开支梳理出来。
生活费用,按月计算,包含日常生活开支,不算住房开销,其他的内容都可以放进去。
可以只写那些非花不可的,有些享受型的消费,如果遇到风险不希望改变就算进去,如果觉得可以省略,就不算。
住房费用,按月计算,包含房租和房贷,这部分也是风险来临时,基本是刚性开支。
父母孝养金,按年计算,这块看是不是必须要定期给父母养老的开销,如果有就放进去。如果只是每年春节尽孝心,那也可以写在里边。
最后费用,是指临终的丧葬费用开销,这部分我们自己一般没考虑过。
不过在保险这个环节,如果我们没有提前考虑,可能遇到风险就是还在的人得考虑了。
因为大家估计没什么概念。我一般建议大家估计 10~15 万左右。
教育费用,是个比较复杂的项目,需要考虑孩子不同阶段的教育开支,这和我们对孩子教育规划有关系。
在思考教育费用时,我们需要提前考虑,希望孩子接受什么水平的教育。
比如普通公立,私立,读到本科还是研究生,要不要国外上大学。
同时,也需要了解不同教育水平,在当地是怎样的费用水平。
如果自己已经比较清楚,可以直接填写。
如果还没概念的话,我会提供一些参考值。
一般来说,国内一个大学生大概 100 万,如果要私立 200 万,出国可能 300~400 万的样子。
如果没有孩子的话,可以不用填写。
保险只需要评估当前状态,不需要为未来做太多提前准备。
如果未来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我们重新计算调整即可。
其他贷款,是除了房贷之外,可能存在的其他贷款项目,车贷,经营贷等。
其他费用,是除了上边列出的刚性费用之外,每个家庭有自己觉得必须有的钱。
比如旅游、购物、学习,特别典型的是有的家庭希望给孩子准备婚嫁金,就都会在这里体现。
通过填表,就能了解自己的开支情况。
接下来是已备费用的部分,这里体现的是我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已备费用=收入+资产+已购买保险
收入,可以按年计算综合收入,对于收入状况不太稳定的家庭,可以考虑用近三年收入平均值来计算,或者直接采用最小值。
这里我们单列夫妻双方的收入,因为不同人发生风险时,对家庭的经济影响不同。
资产,包含投资性房产、股票投资和银行存款。
当然,这里要说明,最好是能随时去调动支付的资产会比较适合填写在这儿,有些资产没法快速变现,就不适合写在这里。
同时,如果出现风险时,并不希望变卖资产的话,那就不需要写上去。
从资产规划的角度来看,一般建议大家把投资部分和保障部分,彻底分开。
如果出现风险时,家庭必须赎回投资的话,可能会出现资产浮亏,或者变现困难打折出售的状况,
对家庭来说是双重打击。
已购买保险,如果之前有配置过保险,可以扣除已有的保障部分。
最后是计算保额。
保额=应备费用-已备费用
不同的风险的影响周期不同的,需要准备的资金也就有差异。
对于重疾险来说,如果考虑癌症,一般会以 5 年生存期作为评估依据,如果考虑其他重疾,最大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
同时,在康复费用上会有 30~50 万不等的花销,
同时,患病期间,配偶的收入往往也会受到影响,可以折半计入到已备费用中。
所以比较值得参考的估算公式为
(生活月费用 + 住房月费用 + 父母月孝养金 + 教育月费用 + 其他月费用)× 12 个月 × (3~5 年) + 30~50 万康复费用-配偶年收入 × 5/2
对于定期寿险来说,至少规划 10 年左右的日常费用,帮助家人度过困难时期,并且考虑把房贷、子女教育费用完全覆盖掉。
(生活月费用+其他月费用)× 12 个月 × 10年 +住房贷款+父母孝养金+子女教育费用-配偶年收入 × 10年
有时候,考虑配偶一个人养育子女的困难,也可能完全不扣除配偶收入。
对于意外险也类似,也建议规划 10 年以上的费用,让家庭获得充分的经济缓解。
(生活月费用+住房月费用+父母月孝养金+教育月费用+其他月费用)× 12 个月 × 10 年-配偶年收入 × 10 年
以上是通过支出法来进行的保额计算,相对完善准确,但是计算复杂。
有时候为了简便,也可以采用收入法,
将保险视作对个人收入的替代,做比较简单的估算。
比如:
重疾险配置 5 倍年收入,
定期寿险配置 20 年左右的年收入,
意外险配置 10 年左右的年收入。
3.2
每年应该花多少钱买保险
接下来选择预算,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来定的。
本质上,保险是个财务规划,要求我们提前拿一笔钱出来规划自己生活状态。
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我们从自己的收入中划出一个比例,把这部分提前交给保险公司,
万一中招,就让保险公司给钱来应对风险。
所以,这也要求,我们自己在制订预算的时候,要选择
1.能长期支付没有压力,不要因为未来可能的风险,严重影响现在的生活;
2.自己的心理预期范围内;
相对来说是个比较灵活的数字。
一般预算我们会控制在家庭年度税后收入的 5%~10%之间,不过其实比较灵活,这个仅供参考。
3.3
如何选择保险产品
一般的保险科普中,对这个部分做了比较多的介绍,
比较简单的有三类:
医疗险,根据自己的日常医疗习惯,选择普通百万医疗、带国际部的中端医疗或者带私立医院的高端医疗即可。
费率一般相差不大,尽可能选择运营经验丰富的险企。这类保险属于相对高频的险种,对运营经验要求较高。
定期寿险,主要观察免责条款,一般以 3 条为佳,在免责条款相当的情况下,费率可以选择较低的品种,能降低保费支出。
意外险,主要看意外医疗条款是否包含自费医疗项目,伤残保额是否充足。有一些意外险,只能保障意外身故,而对伤残的保障极少,不值得选购。
相对复杂一些的产品是重疾险,
不同保障方案下,费率相差较大,因此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选购价值观。
在重疾险产品中,往往会在保障期限、是否带身故等问题上产生较大争议。
所以,一般会出现几种常见的组合,我们分别评述。
1.买终身重疾,同时附带身故责任
这是一般情况下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兼具重疾、身故,甚至有些强制储蓄的作用。
多数公司只提供这一种形态的产品。
在理赔上,由于无论是符合重疾规则,还是急性病身故,总有一个条款可以达成理赔,因此相对理赔争议的空间较少。
同时,这类产品一般具备较高的现金价值,当急需用钱时,经常可以保单贷款一笔较大的费用,也可作为强制储蓄的形式。
即使未来遇到的疾病,不在重疾清单中,也可以通过退保来获得一笔补偿。
缺点是费用较高。
2.买终身纯重疾,不附带身故责任
这种思路是在一的基础上,去掉了身故责任,在整体费率上获得了较大优化。
在理赔上,如果是急性病身故,一般不会得到赔偿。
保险毕竟买的人和用的人不一定一样,对于理赔家属来说,
如果因为缺失身故责任得不到理赔,容易出现保险都是骗人的这种情况。
所以一般建议至少要搭配定期寿险使用。
当然,定期寿险也仅限于一定年龄之前,到后期仍然存有类似的情况。
3.只买纯重疾,保到 70 岁,不附带身故责任
这种逻辑,在近两年的互联网大 V 推荐中,非常有市场。
由于费率低廉,很容易得到人们的好感。
其主要的逻辑是,重疾险是收入补偿险,70 岁后不存在收入补偿问题,因此不需要购买。
不过,存疑的地方在于,
虽然 70 岁后不需要补偿自己收入,但是可能影响子女的收入,或者是单独请人照顾依然额外费用。
这种思路下还有更极致的做法,叫做买定投余。
意思是,把方案三和方案二的费用差值,拿来做基金定投。
等到 70 岁之后,投资收益能超过重疾保额,
以此证明,这是更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
这类极致性价比的方案思路,有一定道理,不过预设了太多前提。
比如定投如果出现亏损,没有拿住,最有可能是还没到时候,已经挪作他用。
方案很诱人,但前提是个人具备无比强大的执行力。
同时,只保障到 70 岁的产品,在产品选择上会比较受限,一般只有少数保险公司会开放。
在需要较高保额时,实际上无法配置到合适的保额。
综合下来,其实三种配置各有优劣。从我自己的配置来看,其实三种产品我都有买。
一开始在收入确实比较少的情况下,选择 2、3 方案,
等到收入上来了,又增加了 1 方案,
所以,保险配置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你认同哪种理念就选择哪种方案。
我一般会建议,直接用预算和保额,去匹配合适的保险产品,形成方案。
以终身纯重疾作为标尺,看看费用情况。
如果依然有余量,可以考虑增加身故。
如果依然超支,那就果断选择只保到 70 岁。
我个人并不建议大家去追求保险上的极致性价比,虽然我知道怎么做。
从实践上看,其实不存在完美的方案, 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某一个决策带来的微妙影响。
现在的极致,往往带来未来的遗憾。
4
健康状况如何影响保险选择
最后,健康状况一般也会影响保险的选择。
医生经常说没事是指现在无需治疗,但保险公司关注的是长期是否会提高发生理赔的概率。
所以对于健康指标的关注程度很不相同。
比如甲状腺结节这种 10%发病率的疾病,到了保险公司几乎是一概免责。
我们可能觉得不完全合理,但也是当前的无奈。
不同保险公司、不同审核方式、不同时间的审核要求可能都不一样,具体需要投保前做筛选。
在我国,健康告知采用的原则是如实告知,所以只需按照保险公司提供的问卷回答即可。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问不答。
另外,保险公司对于健康状况的审核是根据纸面材料来的,没有材料≈没有健康问题。
不必单独为了投保,去做个全身检查。
免责申明: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或立场。若存在作品、版权或其他内容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