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理财”退场,“稳稳的幸福”哪里找?
发布时间:2020-12-21 09:46阅读:941
今年的银行理财,可谓是“人设全崩“,收益率创了1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不说,还打破了银行信仰,出现了负收益。
甚至,偶有消息爆出,有的理财尚未到期就被银行强制赎回,投资人还没到期的收益也打了水漂。
而银行给出的理由是,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也就是不能保本保收益。自资管新规后,“保本理财”正在一步步走向江湖末路。
01 银行“保本”信仰不再
6月以来,银行理财亏本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单单6月就有十多家银行、几十个理财产品出现了年化负收益,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也是“跌跌不休”。
过去,银行理财“保本保息”本是终极信仰。
在父母一辈眼中,银行承诺刚兑,理财安全性与存款相同,利率却比同期存款高了不少,于是他们逐渐把存款换成了银行理财。
但现实打破了这种信仰。
《资管新规》明确表明——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保本理财将彻底不存在。
银行大力开展理财业务整改,浦发、光大、农行等国有行、股份制银行大大小小网点中,很难再看到在售的保本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
“以前看到写着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一般就意味着保本保息,可以无脑买,但现在银行宣传板上也常写着固定收益类这几个字。可一问理财经理,都说是非保本产品。”
在央行叫停银行“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固定收益≠确定收益≠保本保息≠无风险。很多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标有的风险等级为R3,这意味着有一定的概率出现本金损失。
今时不同往日,“睡了一觉1.5万没了。”
从八九十年代的存款时代,到后来的保本理财取代存款时代,再到保本理财退出市场,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的后刚兑时代……
这近四十余年的与通货膨胀赛跑,老百姓所经历的理财产品变迁,其实也是国内理财市场变迁的缩影。
再没有保本理财,银行也可能亏本,曾经的终极信仰,正在遭遇无情现实,拥有一份“稳稳的幸福”,成了一件难得的事。
02 谁把保本写进合同?
告别了刚兑时代,财富管理的需求依旧强烈,摆在那些匮乏金融知识的老百姓面前的,是一道资产配置的新命题:怎样买理财产品更稳?
当资管新规落下后,监管铮铮,再无产品敢言自己“保本”,毕竟谁也不想被扣上一顶违法的帽子。
只有两位搞特殊,一是承诺保本但收益浮动的结构性存款,二是正在成为保本理财最佳替代品的券商收益凭证。
结构性存款一般挂钩股市、黄金、外汇等风险资产,想拿到最高档利率,要对其所挂钩的资产市场未来走势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如果判断错误,虽不会损失本金,收益却可能很低。此外,银行所谓的结构性存款,很多都是假结构,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有较大的监管风险。
虽然保本,却不如收益凭证安全。
券商收益凭证是由各大证券公司发行,约定本金和收益偿付与特定标的挂钩的有价证券。
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借钱给证券公司,然后从证券公司那里获得约定的收益,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在证券公司的“存款”。
它属于证券公司的一种表内负债,以证券公司的信用作担保,风险等级为R1。在各类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中,R1是最保守的,也就是本金保障型。
凭借着极大的吸引力,收益凭证在近几年来备受市场青睐,一经发行,数小时内便秒光。
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安全性。
这种安全性来源有三。
一是市场上唯一的保本理财,把保本写进合同,对本金保障负有法律责任;
二是它作为证券公司的表内负债,计入表内,受到证监会的监管;
三是它的所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证券公司运营资金,由证券公司负责本息兑付;
此外,除了安全性之外,收益凭证的其他优势也同样突出,如:
流动性高,投资期限有7天、14天、1个月、3个月不等;
收益可观,预期收益率在4%-7%,高于货币基金,也高于银行理财;
投资门槛低,一般5万元就可起投;
兑付周期短,到期第二天即兑付,第三天资金便可用;
产品类型丰富,可固定可浮动,可挂钩多种标的;
对于日常投资者来说,如果手上有一笔钱,想要保本,追求资金安全,又想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拥有“稳稳的幸福”,券商收益凭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