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又火了
发布时间:2020-12-17 17:34阅读:390
最近,相互宝又因为拒赔上了热搜(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事情是这样的:11 月 21 日,56 岁的张先生在买菜时突发心梗,抢救无效去世。
张先生的家人向相互宝申请理赔,但是相互宝工作人员要求提供心电图等证明材料。
由于张先生本人已经去世,家属也不能提供相关资料,相互宝最终选择拒赔。
张先生家属接受当地媒体报道后,网络舆论开始发酵,网友纷纷指责相互宝没有底线,恶意拒赔……
01
事实上,从设计理念出发,作为一个大病互助平台,相互宝本来就是“保病不保死”的。
说白了,它考虑的是如何让活着的人有钱治病,而不是怎么去补偿家庭成员身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互宝赔付条款的设计,围绕的其实也是这个理念。
和重疾险一样,相互宝对急性心梗的认定,有以下要求:
张先生的家属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显然不符合理赔条件。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相互宝并没有什么过错。
当然,这里我无意给相互宝“洗白”。
其实从网友的各种讨伐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次事件充其量只是一针催化剂,很显然,大家本来就对相互宝“积怨已深”。
02事实上,这两年相互宝整的幺蛾子的确不少,有些还挺败感的,也有越来越多用户选择退出相互宝。
以下是去年10月到今年10月分摊人数的变化:
很明显,近一年相互宝成员净流入增速在不断减小,今年5月开始,新加入成员和退出人数已经基本持平,后面多数月份甚至处于净流出状态。
相互宝“不受待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拒赔新闻太多,缺乏契约精神(任意修改赔付规则),分摊金不断上涨等。
但用户永远是最现实的,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要属分摊金上涨过快。
最近一期,相互宝的分摊的金额已经高达到4.83元。
最初每次分摊不到一毛,但是短短两年时间就涨了几十倍,普通人难免会有心理落差。
有些朋友因此选择了退出,还有一些仍然在纠结:目前的相互宝到底还值不值得加入?
这里我们不妨拿个重疾险来对标一下性价比。
相互宝对0-39岁人群执行了统一标准,费率计算起来比较容易,若以最近一期的分摊费为准,每月费用就是9.66元。
至于重疾险,为方便比较,我选了微医保一年期重疾,如果买30万保额,选择月缴,产品的费率如下:
根据费率表,可以估算产品0-39岁人群的月均费率为18.8元,接近相互宝的两倍。
这样看起来,相互宝性价比似乎更高一点。
不过实际上,我们不能够单纯通过价格高低,就得出哪一种产品更值得买。
相互宝虽然比微医保更便宜,但其产品价值却远不如微医保。
首先,相互宝的规则不够稳定。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相互宝已经多次修改规则。
比如健康告知经历两次修改,共有三个版本。
再比如初期甲状腺癌从赔30万,到只赔5万,再到完全不赔。
对于这些规则的改变,相互宝搞的都是“一言堂”,没有也无需征求用户同意。
而保险,本质上是一份金融合同,受到合同法的保护,未经用户同意,保司不得擅自更改合同内容,相比之下,确定性就要高得多。
再次,相互宝缺乏监管。
相互宝只是一个互助平台,不属于保险,既不受监管,也没有国家政策兜底。
放养的孩子没人管,这导致相互宝越来越“任性”。
除了规则朝令夕改,相互宝还存在互助金申请流程复杂、执行机械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最关键的是,它的稳定性没人可以保证,长远来看,存在较大的解散风险。
此外,相互宝的保障性也不如重疾险。
目前,对于甲状腺癌,旧定义是按照重疾标准理赔的;新定义,也可以按照轻症标准理赔。
但是相互宝直接剔除了甲状腺癌(癌症约占重疾理赔的70%左右,甲状腺癌约占癌症理赔的30%-40%),相比于微医保这样的产品,相互宝的保障性起码打八折。
因此,相互宝目前的低价,实际上已经完全体现在保障性和服务性上了,从性价比来说,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优势。
至于相互宝目前值不值得加入,我认为要因“龄”而异。
很多人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其实相互宝目前的定价方式,是相当粗糙的。
比如,39岁成年人的患病概率明显要比10岁孩子高得多,分摊金却和后者完全相同。
等于是让低年龄段人群去分摊高年龄段人群的溢出风险,本质上和吃大锅饭没有分别。
再来看对标的微医保。同样保额,11-15岁,每月只要9.45元,比相互宝还便宜;而36-40岁,每月需要54元,一下贵了好几倍,明显是根据风险程度高低精准定价的。
所以,对于大病风险较低的年轻人来说,加入相互宝并不划算,多加点钱,买个更靠谱的保险产品不香吗?
不过要强调一句,相互宝的性质,注定它只能成为重疾险的备胎,而不能替代重疾险。
但如果把相互宝当成核心保障,认为它足以兜底疾病风险,最后真的可能“人财两空”。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