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频调研“中国制造2025”相关企业
发布时间:2015-6-3 10:15阅读:494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正式印发,各路公、私募机构对该领域的调研悄然密集起来。
据东方财富 Choice数据统计,自3月5日“中国制造20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A股已有40余家相关企业接受机构调研,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机器人 、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其中,赛为智能 、川大智胜期间接受调研次数最多,均为7次;新时达 、美亚柏科 、海得控制 、海格通信则分别接待了5次、5次、4次、4次的机构调研。而从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落地以来,又陆续有秦川机床 、亚威股份 、蓝英装备 、中航飞机 、海源机械 、中原特钢 、赛为智能、成飞集成 、积成电子等多家企业接受了机构调研。
细看调研记录,机构主要关注各企业在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制造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未来规划,单刀直入者有之,旁敲侧击者也有之。
以5月21日秦川机床接待民生证券等机构调研为例,机构开篇则直奔主题:“结合国家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司有什么规划和部署?”对此,秦川机床也直言不讳道,公司将按照“三个1/3”战略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努力发展高端零部件制造业务和现代制造服务业务,使公司由主机制造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转变。
具体来看,第一个1/3是机床工具装备、智能制造岛(生产线),主要由三大制造工艺装备链来体现;第二个1/3是以高端技术与工艺引领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主要产品包括特种齿轮箱、人字齿、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军工配套等;第三个1/3是现代制造服务业,包括:数字化车间和系统集成,机床再制造及工厂服务,供应链整合及融资租赁。
与之相比,民生证券5月25日调研亚威股份时的提问相对婉转:“公司对未来发展有何展望?”亚威股份表示,公司将紧随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潮流,把握高端、智能、自动化的产业升级发展大趋势,立足于金属板材成形高端、智能主机及自动化成套系统业务,伺机发展其他高端智能装备、新兴产业类业务,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自动化成套业务,加快发展线性和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
资本市场对“中国制造2025”的热情高涨。据上证报资讯统计,3月5日至5月27日,高端装备制造板块、机器人板块、工业4 .0板块区间涨幅分别已达98.2%、101.89%、90.99%。其中,机器人板块的华丽家族 、中信重工区间涨幅分别达323%、318%;中国制造2025相关个股中,三丰智能 、中国一重 、神剑股份 、弘讯科技等公司股价区间涨幅均超过200%。
“中国制造2025只是一个大的规划,涉及领域、行业众多,很少有公司目前就是纯正的中国制造2025标的,大部分公司仍处于起步或概念阶段,实际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常有限。”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制造2025”顶级领导机构即将组建
一位权威消息人士6月2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将于近期组建,相关报批很快会通过。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顶级领导机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 ,承担日常工作。
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中国版“工业4 .0计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成立上述领导小组包括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
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以及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这个事正在报批过程中。”上述消息人士称,最快本周通过。
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国家还将陆续设立多个“中国制造2025”重要咨询和实施组织。
其中,“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将承担对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根据技术演进情况,该委员会每两年左右将发布一次技术“绿皮书”,供社会和企业参考。
“绿皮书”的前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附件《十大重点领域演进路线图》,由于考虑到技术演进非常迅速,以及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地位,淡化了“路线图”,而改为“绿皮书”。
另外,“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规划。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现在最困难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关键技术长期缺失,必须通过平台建设来解决,就是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6月2日举行的“《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新书发布暨中国制造2025研讨会”中,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在2025年力争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不过,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以倾斜重视的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醒,也要防止出现新的重复投入和结构趋同。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