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经济新局势看中国经济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2-28 14:14阅读:565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金旼旼 曹筱凡 杜静)在全球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后最复杂、最不确定前景的新阶段,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将怎样影响世界?中国还能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是今年中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国外媒体和观察家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不少海外专家认为,走过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经济迈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稳健步伐,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主动适应、积极引领全球经济新局势,正为世界经济发展与治理提供着新的生机活力。
?全球经济:“新平庸”中的分化、转折和蜕变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总裁拉加德[微博]看来,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大衰退”后,全球经济正步入“新平庸”时代: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伴随较高的失业率。
IMF在最新报告中预测,2015和2016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5%和3.7%,比2014年10月的上一次预测均下调了0.3个百分点。
但在“新平庸”中,新趋势正在形成。首先,主要经济体发展势头分化,经济轨迹转换背后,在于是否建立了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国际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改革顺应时代要求,正在搭建一个能够激发市场潜力、生发资本动力、支持创新创业的经济新生态,从而抵御经济逆风的挑战。
其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出现不同步甚至是逆向而动的转折。美国结束六年量化宽松政策,何时加息备受关注。而日本和欧元区则正推出空前的大宽松政策。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均有所放宽货币政策,而巴西和俄罗斯等被高通[微博]胀困扰的国家则选择加息。
货币政策的不一致,导致外汇市场波动、国际资本异动,给原本脆弱的全球经济带来诸多新风险。瑞银集团发布的《全球新局势》白皮书中警告说:“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可能对新兴市场具有破坏性。我们需要谨慎的宏观审慎措施,来确保货币周期内的平稳转变。”
此外,国际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演变,正迎来历史性“蜕变”,成为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不得不认真观察和思考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意义。
世界经济论坛项目发展部主管塞巴斯蒂安·布库普说,西方定义的现代性正遭遇信任危机。当人们对西方能否为全球提供物质和精神公共产品感到忧虑,中国经济、治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必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中国经济:打造可持续的“新常态”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然成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全球经济力量。调速增效成为中国经济打造可持续增长“新常态”的关键所在。
一年多来,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对中国经济的阐述已深入人心,并为世界认同。德国《明镜》周刊不久前一篇分析文章的标题即为《中国经济慢下来,是好事!》。文章称,增速放缓是经济结构改革需要承受的代价,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减少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并且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4%。对此,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已显著扩张,经济增长放缓并不会给就业带来明显压力。”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对新华社记者说,较低的经济增速却创造更多就业,这是因为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比提升,这是经济结构改善的征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2005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是80万人,而2013年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40万至160万人。
从国际范围来看,超过7%的增速本身仍名列前茅。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指出,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信号,包括服务业在经济增长贡献中的比重上升,消费增强,而房地产业回调与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是经济更健康的表现。
“新常态”之“新”,还在于坚定的改革决心和意志,向市场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中国要想在新的全球化时代笑到最后,不只需要顺势减速,更需要改革闯关。
上月初的二十国集团(G20)央行[微博]行长和财长会上,拉加德也再次敦促各国加强结构改革推动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大分化时代,谁勇于改革创新,谁就能赢得下一轮增长。
汪涛认为,“中国推进改革的速度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并且改革步伐在2015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因为,释放新的增长潜力和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和金融风险、消除或降低经济结构性失衡的改革必将加速推进。
以“新常态”引领“新局势”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既是全球“新局势”的重要组成,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除美国之外第二个经济规模超10万亿美元门槛的国家。同时,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高居第一。据IMF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美国则为15.3%。
在“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互动方式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提速。由于消费超过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引擎,出现“中国制造”让位于“中国需求”和“中国市场”的趋势。2014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说,中国的市场规模令人震惊。过去5年,苹果在中国的营收从10亿美元暴增至380亿美元。以往,对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巨头,中国仅仅是其制造基地。但苹果最新一季的财报显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苹果最重要的手机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升级,中国资本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中国对外总投资规模已超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历史上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新时代。这对于全球投资格局、国际分工布局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新常态”之下,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通过资本和产业结合,为全球提供长期基建等公共产品,通过分享中国红利,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从金砖银行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从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到推进贸易便利化,中国正不断增强与世界经济的“粘合力”。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学术顾问黄朝翰认为,如今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越来越注意“相互依存”,而非“单向依赖”。中国崛起为经济大国后,没有带来“虹吸效应”。相反,中国的诉求是“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其出发点是平等互利、相互依存和共同繁荣。
在意大利天主教大学教授西莫内·多西看来,“这些倡议是伴随中国自身发展,而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共同机遇。这些概念借鉴了历史,能唤起人们对不同国家间经济融合的记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