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至庄:中国的通胀与货币政策
发布时间:2015-2-26 09:09阅读:395
邹至庄
[今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赖于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制度的继续改善]
自从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受到了影响,但影响不算太大。因为出口减少的影响,GDP增速慢了。从2010年到 2013年,中国GDP的增速分别是10.4%、9.3%、7.7%与7.7%;这几年CPI分别是3.3%、5.4%、2.6%与2.6%。
为了增加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在2008至2009年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来维持GDP的增长。从2008年到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下调存款利率。
本文的目的是回顾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解释通胀发生的原因和说明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施行的货币政策。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发生通胀。从1984年到1989年,CPI从2.8%增至18%,原因是货币供应在那几年增加得太多。从1984年到 1989年,流通中货币M0从482亿元增至2099亿元。从1993年到1994年,通胀再次发生,CPI在1994年达到21.7%;流通中货币M0 从4746亿元增至5729亿元。通胀的原因也是货币供应增加得太多。当这两次通胀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没有施行适当的货币政策。
通胀发生与中国人民银行能否施行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关。在1995年以前,中国可以说没有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让货币在一年内增加了 30%。当时中国进行国营企业改革,给予企业部分的自主权,同时也给予银行部分自主权。因为增加贷款能帮助地方的经济发展,这一政策引起银行大量贷款,增加了货币供应,导致了通胀的发生。
1995年,中国人大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指定与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用货币政策控制通胀和在必要时协助增加生产。货币政策包括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央行[微博]的基准利率和由它决定的银行存款需具备的准备金率,能被用来影响货币供应。从此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力与责任来实行货币政策。1997年以后,虽然中国的GDP继续增长,通胀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目前,中国GDP增长缓慢。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定量宽松,尽量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中国人民银行降低了金融机构人民币(6.2597, 0.0007, 0.01%)贷款和存款的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3%降至2.75%,贷款利率从6%降至5.6%。
今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赖于中国人民银行制度的继续改善,如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让存款利率根据市场借贷的供求来决定。当实行货币政策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负责人需具有足够的知识与才能,在必要时能利用经济数据了解当前经济情况,来决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中外无不如是。(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