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CPI同比上涨0.3%,通缩何时能结束?

2024-06-12 17:47:00 播放次数:135 分类:期货

5月CPI同比上涨0.3%,通缩何时能结束?

2024年6月1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5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4%。值得注意的是,CPI已经在零附近徘徊超过一年。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对通缩风险的担忧。通缩往往被认为比通胀更加危险,今天我们将回顾中国的通缩历史,并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CPI和PPI同时通缩:1998-2002年


1. 起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收紧,内需低迷

1992年“南巡讲话”后,国内经济快速升温。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别达到14.7%、24.1%和17.1%,其中1994年10月当月CPI曾接近30%。为了抑制过热的经济,政府开始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银行存款利率一度达到12%,贷款利率则高达15.3%。随后CPI逐渐下滑,1997年为2.8%,1998年为-0.8%,1999年降至-1.4%,由此进入通缩。


2. 应对手段

为了应对通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降息降准:尽管央行多次降息降准,但效果有限。由于此前经济过热导致产能过剩,加之亚洲金融风暴造成银行坏账率上升,银行不愿贷款,民众也不愿消费。
  • 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入WTO。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吸引了大量外资直接投资,出口增长显著,国内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从2002年开始,CPI和PPI逐步回升,历时五年走出通缩。


当前形势与上一次通缩的相似点

  • 货币宽松政策效果有限:自2023年5月以来,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20个基点,存款利率下调50个基点,累计降准10个基点,但效果不显著。原因在于投资回报率低。
  • 内需不足:上一次是因为1998年的国企下岗潮,这一次是由于收入预期下降。
  • 发行特别国债:两次通缩期间政府均发行特别国债以刺激经济。


不同点

  • 财政政策力度:上一次特别国债规模超过年度GDP的1%,而这一次2023年和2024年的一万亿特别国债占GDP比重不到1%,力度较小,速度较慢。
  • 内需解决方式:上一次通过房地产杠杆刺激内需,而这一次房地产市场疲软,缺乏新的内需增长点。
  • 外部环境:上一次中国通过加入WTO迅速扩大外需,而这一次重点转向新质生产力,目前尚未完全弥补传统经济引擎的下行压力。


总体来看,在财政政策支持和海外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通胀可能会企稳,但“低通胀”的预期短期内难以扭转。未来经济复苏仍需依赖有效的政策组合和创新型增长动能的培育。

创元期货柯柯 当前我在线
已帮助 272 人 好评 132
咨询TA
标签: CPI